把好脉 诊到位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教师,这“器”无非是教育与教学的完美结合。怎么样训练“器”,怎么样提升“器”的品质?一直是萦绕我们的问题。暑假有幸读了《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一书,收获颇丰,在赞叹著者王晓春老师别样智慧与不凡经历的同时,也反思了自己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几年来的得失,酸甜苦辣,诸多滋味,一言难以道尽,仅以读完此书后的一些感慨和自己亲身经历的案例,与在座同仁分享。
第一,个人认为本书具有针对性。因为本书就注重“问题”二字,包含“问题学生的界定”、“问题学生的常见类型”以及“问题学生教育的常见错误思路”等等版块,可谓丝丝入理,环环相扣;而“专题研究”等更是直击校园和课堂,所例举如“学习问题”、“早恋”之现象仿佛历历在目,尤其是王老师对这些问题深入浅出地剖析,加上他特有的解决之道,极具针砭时弊性。
第二,个人认为本书具有启发性。读完书,我们似乎会发现,其中诸多案例就像一面面镜子,镜面反射的是案例的过程,而折射的是一个教师的成熟与睿智。比如“问题学生诊疗的正确思路”十一条中的前三条:遇到问题,先稳住事态,这就告诫年轻气盛的我们,如有问题学生出现状况了,切忌心浮气躁,硬碰硬只会“两败俱伤”,这显然不是我们需要的;那么就先稳住事态,撤出战斗,让对方的怒气“再而衰,三而竭”,然后再教育。其二,“不急于作是非判断和道德归因”,对我而言,意义重大。有时候的“道听途说”须将信将疑,而“亲眼目睹”更应慎之又慎,而我们往往因缺乏经验,武断的定论,难免招致学生的不服。所以,教师要证明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专业人员,就应该少在判断是非上唠唠叨叨,而应该在诊疗上下功夫。其三,不搞“态度挂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面对问题学生,我们应少用“审问”的态度,而是以“询问”代之,更切忌不管不问,《论语》中有句话:“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在教育的问题上,我们教师要做一个智者,而不是“高智商的野蛮人”。
第三,个人认为本书具有警示性。因为本书涉及了一些社会热点和校园敏感话题,比如“暴力倾向”、“自杀倾向”之类,不管哪一个,只要遇上,必定是一个“烫手山芋”,处置不当,后患无穷,其危害性、严重性已是屡见不鲜了。对于年轻的我们,务必要冷静处理,全面侦察。为了避免言行导致学生的厌恶,我们必须牢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意欲,尽施于人。”这也是尊重学生、提高自我修养的手段。
读书的感慨是丰富的,而曾经的一个案例也是值得细细反思的。
记得有这么一个晚上,我像往常值班一样,来回于两个教室之间。忽然,隔壁一声刺耳的惊呼传到了我的耳里,我立马三步并两步走过去,“气势汹汹”地走到一个问题学生的面前,二话没说,一把抓住他的手,把他带到了教室外面,劈头盖脸就是一句:“你刚才想干吗?故意破坏纪律?”他回答道:“不是我引起的,是其他人,我只是跟着起哄了几声而已。”然而以我平时对他的态度加上他平时的斑斑劣迹,我一口咬定他是“主谋”之一!为此我们之间的谈话气氛很紧张,他明显有点气愤,语音语调逐渐提高,我看不能这样下去,只能说:“好了,现在时间不早了,明天再来追究此事。”三言两语就把这事给打发了……自从看了这本书以后,我是何等的后悔啊,当时的冲动与不查明事情缘由,就武断地认为是问题学生捣乱的这种思维惯性真是“害惨”了自己,如果当初自己是先稳住事态,查明原因,就不会与该学生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了,还是经验不足啊!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那么教育学生就似医生把脉,诊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此书犹如一针强心剂,给我进步的道路上带来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