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学生一同成长
——读《读书是最好的修行》有感
姚婧晔
近日有幸接触品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细读之后,心中感触良多,有收获也有反思,现将列出一二,与大家共同探讨。
常生龙老师身为特级教师,以自己10年的阅读功底,分享了50本对教师自我提升大有助益的教育类图书。让学生喜欢老师的诀窍,转变“问题生”的各种“法宝”,杜威、佐藤学等经典著作的精华,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前沿的教育理论和发展趋势等一并展示给了读者。好老师始于读书那一刻!这本书是汲取了50部教育专著的精华,是教育智慧的结晶。这本书分五章分别阐述了教学即创造、教学即生活、教学即社会、理论及支点和变革即未来。且在每一章后都列出了一些相关的延伸阅读书目,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这种方式就好像星星之火,由点及线,由线到面的燎原之势。下面浅谈自己的感受与体会。
老话说得好: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能给我们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和内在的精神享受,阅读能够让我们获得更好的生活体验。而且独立思考的能力离不开批判性阅读。阅读是最重要的课程,阅读不是科目而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三辑中的《怎样重建师生关系》这一节。作为一名老师,只有敞开心怀,展露内心真实的自我,孩子才会慢慢释放自己,师生关系才能够得到本质的升华。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学生“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生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所谓办教育,最主要的就是给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合适条件”。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活蹦乱跳的孩子,初中教育至关重要,孩子们处在成长的初期,老师的教育方法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做到孔子说的“因材施教”。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这样的孩子进行细致地了解。我们的孩子来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身体状况、不同的兴趣爱好。教师面对这样的孩子,首先要对他们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了解清楚,这样在课堂上才能“使每一个孩子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可反思一下我们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否真正全面考虑到这些因素了?仔细想来,在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是按照教师用书上的学习目标,对学生提出同一个学习要求、要求他们完成同样的作业,自然也会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他们。对此一些基础差、智力水平又一般的学生,他们很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同时,也会影响到他人格的形成。为此,因材施教多么重要。而且我们处在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孩子很容易就可以接触到手机电脑这些东西,而我们的教法与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革故鼎新。
是的,教师教的是人,教师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是流水线上的各种零件似的产品,教师的“产品”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是有生命,像一颗种子一样,能自己发芽、生长,只是,学生的发芽和生长,需要我们为其保驾护航。孩子们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把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我们必须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孩子们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培养孩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常生龙先生这样写道:“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读书的美妙。每当我在遇到难题的时候,总有一本书在那里等着我,给我启迪,让我豁然开朗。”阅读让我们的世界彼此相连。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教学不仅仅是课堂的时间,课下,老师的一言一行也会对这些懵懂的孩子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俗话说得好,老师是教书育人的,除了教书,育人更加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身作则,做好每一个细节。读书是最好的修行,让我们在书中和学生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