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推荐图书
最新更新
常州市河海实验学校 >>图书馆>>读书心得
【教师读书心得】马郁茜《附庸风雅与艺术欣赏》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10/13 23:27:0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芦启顺

浅析个人审美趣味的演变

             ——读《附庸风雅与艺术欣赏》后有感

常州市河海实验学校   马郁茜

一个人的审美趣味,从生下来开始,就受到周围外界事物的影响。你的父母会在网上、实体母婴用品店去帮你挑哪个奶嘴好看,哪个奶嘴好用;这件小裙子穿着舒不舒服,这个婴儿车漂不漂亮等等。我们最早杰出的被认为是“好看的”东西,是源自于我们的周遭。最先影响我们的,是我们的父母、家人。可能我们现在完全不记得我们小时候的衣服长啥样,奶嘴边上有没有一圈花纹等等小细节,但我相信,这些事物影响了当时的或者再稍微大一点的“我们”的审美倾向。而后,步入学校后,影响审美的因素就变得繁多起来,老师、同学、网络、媒体等等。

而因为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到的东西十分的繁多,每个人的审美趣味都有了比较大的区别。而从家庭式的一种审美趣味到自己的独特的审美中间的一个阶段,我认为就是范景中老师所说的“附庸风雅”的过程。其实不仅仅是这一阶段,大多数审美趣味的转型过程,都是一个“附庸风雅”的过程,只有少部分人是能自己开创一个全新的审美系统,而完善成一个审美体系,去供他人附庸。这部分人往往就成为后来艺术史中某某派的开创者、某某主义的鼻祖。人们去感受美,在不同的审美体系中切换的原因,我认为是人们在时间过盛或者物质过盛的情况之下,去追求精神层面的价值体现,也就是脱离俗气,让自己看起来雅一点。如果一个人连温饱都解决不了,没有想过自己生活的姿态,也就不会有闲情逸致去舞文弄墨了。反而,那些曾经一直在追求自己生活的姿态的人,尽管后来落寞了,也还保留了他认为他生活应该有的尊严和姿态。雅,不一定要对酒当歌,吟诗诵月,“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种种种田,浇浇花的也是一种雅致,“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种渔夫情节,也是一种雅致。中国艺术史上有个词,专门形容这种雅性,叫“野逸”。

所有的审美趣味,价值评判标准等等都是建立在人这个概念之上的,人是载体、主体,也是媒介。那么只要是人,就自然会存在一种劣根性,除非是圣人。人的劣根性之一,就是羊群心理。似乎只有当人们处于群体之中,才敢跟着大家大声的说:“我是雅的。” 艺术体验成了一种宗教体验。宗教感情是一种集体感情,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也是这样。而如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所诉说的那样,群体的思想都会带有宗教性质,集体的行为和思想是不受理智主导的,是偏激的,盲目的,易被煽动的。而一种制度,一种文明灭亡的力量也正是源自于群众的力量,更不用说是单薄的艺术了。

不同审美系统之间,往往存在着许多争执,但结果一般都是谁也说服不了谁。范老师在《附庸风雅与艺术欣赏》里提到,语言系统的存在和诞生,并不是为了绘画欣赏。众多语言的表述倒不如真正的走到艺术品面前去看一看,瞅一瞅。而我们所追随的美的东西,如果只是听听别人的言语,或者看看手中的图片是不能真切的感受到“美”的真实性,那么我们的审美趣味是无法被确认下来的,会存在一种怀疑,等到真正看到实物时,要么是觉得不过如此,远没达到心中理想化的“美”的境界,要么就真正的明确下来,完善自我的审美价值体系。酒水表中对于酒水的描绘,或者是罗兰巴特所谓的“书写的服装”——时装杂志上的时装描绘,都不如真切的尝一尝酒的香醇,试一试fashion的服装。瓦萨里的《名人传》中提到了“趣味”这一概念,他提出,趣味具有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含义。这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我们不能只有一个形而上的概念,却没有形而下的具体体现,那往往都是浮躁的、脆弱的。

人们的审美趣味的演变从一开始无目的、不自主的遵循,到后来不停的附庸,看似进步的审美趣味,只不过是从一种附庸到另一种趣味上罢了,可能有的人一下子就达到了。而且,所谓的趣味,也不存在高下之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们寻找的趣味更多的只是符合个人的利益和道德评判标准罢了。而最后的定性,其实也是一个落实的环节,语言的描述终究还是单薄脆弱的,也不易于交流和传播。总的来说,审美趣味这个东西,还是很个人的,拥有自己一个独特的审美,在当今“快”时代中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常州市河海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519-85165862 地址: 常州市新北区百川路8号 技术支持:万兆科技 苏ICP备102015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