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老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要求,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
老师们深知上好课的前提就是深度解析教材,找准学生的衔接点和生长点。于是,2021年8月29日,小学部全体教师准时参加市教科院组织的各学科期初线上教材分析,并在会后针对各年级学生的“衔接点”和“生长点”进行了专题研讨。
教材分析,专家引领明方向
语文:部编版教材虽然发生了“改变”,但教学应当有所“坚持”。只有坚持把“识字”作为教学重点,坚持“语文要素”的落实,才能将语文教“实”、教“活”。
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零开始,扎实、有趣地培养学生的数感,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督促其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音乐:音乐教学应在考虑到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民族性的基础上,注重其可唱性与可听性,通过“听、唱、动、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体育:通过学多模式教学方法 、创室内体育技能课程和研幼小衔接体育课程,让体育课堂更多样、更新颖、更有趣。
美术:美术教材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多元性和教育性,应从点、线、面、体四方面钻透教材,树立大教材、大单元、大整合观念,帮助学生构建立体化知识结构网格。
科学:从讲授事实到使用事实,从强记忆到深理解,科学学科应以情境为载体,搭建大概念与学生头脑概念的桥梁,实现学生科学素养的进阶。
校本教研,共话衔接清目标
线上的教材分析结束后,线下的新学期第一次校本教研在各学科教研组长的带领下有序展开。各教研组的老师们“趁热打铁”,结合教材分析的指导建议,以及我校“衔接”课题研究的重点进行深入的研讨,共寻良策。
一年级语文组将拼音学习作为幼小衔接的重点,确定以孩子最熟悉的姓名为切入点,了解新生的拼音基础,进而找到拼音教学“减负增效”的真实“衔接点”。同时,将识字教学与生活情境联系在一起,梳理了基本的脉络,旨在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处处有语文”,从而爱上语文、爱上阅读。相信有了前期的精心预设,就能实现课中的有向生成,让河海娃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二年级语文组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回顾了学生一年级的已有基础,预设暑假积累的生活经验,分析了其升入二年级后在“预习”要求中面临的新挑战,决定以识字解词为重点,以部首查字法为抓手,扎实开展语文预习要求的指导与培养。相信在老师们的细致指导下,二年级的河海娃定能平稳过渡,不断提升语文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
一年级数学组对本册内容做了详细解读,将重点落在幼小衔接。老师们认为,在期初教学过程中,应对孩子幼儿园的基础做全面了解,包括计算、表达、观察、听课以及合作等方面的习惯与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发现其潜在可能,为科学衔接提供参照,逐步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表达习惯、书写习惯等,为适应小学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年级数学组在期初教材分析的基础上再次深入解析了本册教材的内在逻辑机理,分析一二年级知识的生长点与衔接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目标定位、教法衔接和评价方式,从而研究、设计和编制期初课程,力求为一升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安排一段缓冲期,科学有效地增效减负。
综合组学科多,结合暑期校本研修对幼小衔接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情况,各学科确立了以激发学科兴趣、建立学科常规、渗透学科特质为主,在此过程中,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解决学生刚进入小学生活的障碍点,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各学科之间的衔接点,寻找学生生长点、学科超越点,努力实现学科之间的有机衔接、幼小生活的科学衔接,让“科学衔接”带给成长更多的可能性。
精勤科研、科学衔接,河海人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