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收获金黄,收获火红,收获翠绿,收获希望……
转眼间,一年级的小水娃们入学已经一个多月了,如今他们正徜徉在汉语拼音的王国里,感受语文的魅力。汉语拼音的教学并不是一项孤立的教学内容,它与识字、写字、阅读、说话都是不可分割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拼音就是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语言文字交流的桥梁。如何将工具锋利起来,做好幼小衔接,带着问题和思考,语文组围绕““双减”背景下幼小衔接”这一课题,展开了第二次课例展示及研讨活动。
课堂伊始,高老师从旧知导入,巧妙地将学生带入复韵母《ai ei ui》的学习中。她通过幽默的语言、精美的图片和有趣的游戏,创设活泼、开放、和谐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孩子们专注的神态、有序的表达中,听课老师看到了他们身上正逐步规范的倾听、发言和书写习惯,忍不住为他们翘起大拇指。
教研课结束以后,语文组全体老师齐聚图书馆阅览室,以本次课例为切入口进行研讨。研讨中,老师们积极思考、主动发言。
孙怡老师认为这节课给她的最大感受是有层次、有难点、有检测、有反馈,对新老师如何有效推进课堂教学很有启发性。胡坤骅老师认为本节课教学活动支架稳、善鼓励,课前“加”,课后“减”,教学效果良好,值得学习。王婧老师用“细致、扎实、有趣、有序”这四个关键词评价了这节课的特点,并对高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分享了自己的心得。
陈翠茹老师从教学设计有扶有放、层层推进;课堂提问关注全体、尊重个体这两个维度充分肯定了高老师课堂教学的特点。另外陈老师对本节课的重构提出了建议,她提议可将“ai ei ui”的标调规则这一难点前置,直接融入到“ai ei ui”四声的学习中,让课堂推进更加高效。
王冬娟校长用“衔接有方、‘加’‘减’有效”评价高老师的课堂。课前习惯养成做加法、课中组织教学做减法,以富有情趣的互动口诀串联教学活动,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有趣、学得扎实,值得大家学习。同时,也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如何使“衔接”做得更自然、更有机、更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期待在方法衔接、“知”“情”衔接、“字”“音”衔接等方面做出新探索,创造新方法,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新经验。
会议结束时,语文教研组长王婧老师向大家发出倡议:从学情出发,以学生为本,重习惯,善组织,功在课前,思在课后,精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