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朋友们,“神兽”们居家线上学习已近一周,你们在亲子关系的沟通上遇到挑战了吗?其实啊,初中阶段的孩子处于青春期,正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本就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环境下,生活场域缩小、代际沟通不畅等更容易引发他们心理困扰。所以我们更要在重视疫情防控的同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促进构建良好亲子关系。
所以,今天,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李燕老师又带着她的亲子沟通小妙招来啦——
第二期:家长篇——疫情常态化下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沟通
简介:李燕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常州市优秀心理健康教师、常州新北区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心理咨询师、常州市河海实验学校专职心理老师。
擅长青少年行为调适、情绪疏导、人际关系、自我认知、青春期困惑、家庭教育咨询。
现在让我们一起点开视频,学习更好地与孩子沟通。相信我们一定能多一份关注,多一点陪伴,和孩子一起平稳地渡过这个阶段。
疫情常态化下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沟通
突发的疫情,让我们的生活秩序被打乱了。居家隔离让原本快节奏的生活放慢了脚步,却也增加了我们和孩子的相处时间,给我们多了了解孩子的机会。这个时候良好的沟通方式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一、青春期的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
1.自我意识的发展
青春期孩子非常关注自己的外貌,不满意自己的外貌会产生焦虑,特别注意别人对自己打扮的反应,得到认同则会有满足感。能力和学习成绩影响着孩子的自我评价,是孩子体现自我价值的重中之重,所以孩子会非常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孩子还非常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对他人的评价非常敏感,希望自己的个性能够完善。此外孩子自尊心非常强,受到肯定和赞赏就会产生满足感,受到批评和指责时就会感受到打击,容易产生挫折感。
2. 情绪变化大
体现在烦恼增多,青春期孩子会为自己的外貌而烦恼,会为在同伴面前的个人尊严而烦恼,会因为父母不能理解自己与父母情感疏离而烦恼。青春期孩子希望脱离父母的依赖,遇到挫折或失利时,为了自己所谓的自尊心不轻易找父母帮忙,容易处于孤立无助的状态。青春期孩子更愿意与同龄人交流,需要朋友,如果缺乏友谊和同伴交往,会陷入被同伴抛弃的孤独感。长时间不被理解,还会产生压抑感。青春期孩子敏感,在物质、精神、文化、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要求,被忽略、阻止、得不到满足或者因为不切实际而导致失败时,孩子就会感到痛苦、无助和压抑。
3. 自我中心
自我的表现是把自己想像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的观众”, 这时期孩子只关注自己,以自己为的中心,认为自己的关注就是他人的关注,扩大自我情绪、情感体验, 以为别人都看着他,都是他的观众。
4. 第二逆反期
孩子认为自己长大,希望摆脱对父母的依赖,父母还没有意识到,还是把他们当成小学生,去保护去控制,有的孩子已经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父母还是将一些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孩子身上,这些都会引起反抗。
反抗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激烈抵抗,态度强硬、举止粗暴,突然爆发,孩子难以控制,事后会后悔,但再次遇到矛盾,又会以强烈冲突的方式应对。一种是将反抗隐于内心,冷漠相对。孩子不抵抗,对不满乃至需反抗的言行置若罔闻,但内心压力很大,充满痛苦,并会将其内化为不良的心境,难以转移。这些孩子在感觉无法承受、不知道如何宣泄的时候,很可能会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如拿笔尖扎自己等。对于不声不响的孩子,父母需要多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关注孩子的情绪。
二、家庭中沟通模式
1. 无法沟通
放养式管理,让孩子的成长顺其自然
因长期矛盾的积累使彼此间逐渐疏远、冷漠,导致对进一步沟通产生排斥
2. 常见沟通
(1) 唠叨型
说话啰嗦、不简洁、重复或围绕一个道理说差不多的话
(2) 指责型
指出过失并责备,以尽善尽美要求人
(3) 超理智型
保持客观分析,忽视他人的感受,重视数据,说话都力求完美,不断用复杂的术语描述
(4)破坏性沟通
用苛刻的言语或者行动向对象进行宣泄,在青春期逆反心理的作用下极易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三、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沟通
1. 积极倾听,让孩子们说完
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只有耐心倾听,才能理解诉说者的思想、感受诉说者的情绪。我们父母一般听到孩子的话有几种回应方式:不回应、打断、否认、指责、给孩子讲道理。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当你想找个人倾诉时,如果对方用这些方式回应,你是什么感受,时间长了你还愿意向他倾诉吗?显然不会。孩子也会因为不良的回应方式而不愿意再和我们交流内心想法。那我们听什么,听孩子的感受,是委屈、愤怒、还是伤心。听了之后如何回应,当我们感受到孩子的情绪后,我们可以说出孩子的情绪,“听了你的描述,我能感受到你现在很害怕”。然后在说出自己的感受“看到你这样,妈妈很担心你。”这样的话语能缓解孩子不良情绪,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关心。
2. 允许孩子的情绪,觉察自己的情绪
回忆一下自己非常生气状态下的情景,你会说些什么,会有哪些行为,冷静下来后你如何评价愤怒状态下的言行。是的,不理智,人在情绪中是无法沟通的。沟通需要在冷静的状态下才能有效进行。当孩子处于情绪当中,特别是愤怒的情绪当中,我们做的不是火上浇油,而是耐心等待,给孩子冷静下来的时间。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如打枕头,哭泣、撕废纸、乱图画等等,这些都是合理的方式,不用担心,只要孩子不伤害自己就行,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情绪用合理的方式宣泄出来。这个时候我们父母要做的就是调整好我们自己的情绪。我们可以深呼吸,暂时离开等方式,让自己冷静下来,我们也可以找点事转移我们的注意力。其实很多父母和孩子在争吵后冷静下来都非常的后悔,我们生气是因为担心我们的孩子,但我们在不理智情况下会出现给孩子火上浇油的言行。所以我们需要等双方冷静下来,再好好和孩子沟通。
3. 好好说话,正面回应, 肯定积极的方面,淡化消极的方面。
做个体验,不要想红色大象,你大脑里出现的是什么画面。这就是心理暗示的作用。在孩子养育过程中,心理暗示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就如这两颗树。在积极语言环境下的孩子会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而在消极语言环境下孩子会慢慢被这些消极语言腐蚀,最后认为自己真的就这么糟糕。所以,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经常去发现孩子进步的地方,及时肯定孩子的进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原来看到了他的进步。表扬孩子的努力过程,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成果是努力的结果,为了更大的成果,愿意花更大的努力。如果表扬脑子好,会让孩子将好成绩归功于脑子好,而不愿意花时间努力学习。当孩子的努力没有成果时,我们可以说一些鼓励的话“这道题,你只是暂时不会做 ,你只是暂时成绩不好 ,你只是暂时没有找到适合你的学习方法”。如果让大家说说自己孩子的优点,大家能说出多少,如果你能说出很多,说明你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优点,你的孩子会表现出更多自信。当我们常说孩子的优点时,这些优点会强化给孩子,孩子因为父母的夸赞而希望维持优点,并表现出更多的优点。这就是我们经常说孩子的缺点,最后孩子真的拥有了那些缺点,甚至很难纠正过来。
4. 信任孩子的能力,尊重孩子的决定
很多青春期孩子和我说父母对自己管的太细了,连吃多少饭、穿几件衣都要管,更别说什么时候学习、交什么样的朋友这些事情了。明明自己长得跟爸妈差不多高了,但是爸妈还把自己当个小学生来看待,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做主,没有决定权。有孩子说自己精心设计的学习安排表被爸妈完全否定掉了;有孩子说想和同学一起出去玩,要么不允许,要么爸妈跟着,爸妈说是只有大人在才安全;有孩子给爸妈送自己做的认为很有意义的礼物,却被爸妈当做不务正业;有孩子说自己那么努力的学习有了一点点进步,父母却看不到总是让我和最好的同学比,说我还不够努力。父母的言行让孩子感觉自己就是个无能无用的人,很是伤心、失望、难受。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宝,作为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平安顺利长大,为孩子遮阳挡雨,为孩子的成长扫清障碍。但是,作为孩子,在得到父母庇佑的同时,更希望父母能放手,希望父母把自己当个大人来对待,希望父母能相信自己已经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只有孩子经历了,才会有体验,才能从经历中获得处理问题的经验。而一味的管束和说教并不能让孩子受益,反而会适得其反,让孩子心生厌烦,不愿意听父母的说教,有时候父母不妨适当放手,只要在安全范围内,让孩子去尝试自己选择自己做主,等孩子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自然会找父母寻求帮助。
四、总结
我们不理解孩子,是因为我们常常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的问题,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孩子的想法。没有平等的对话哪来真正的了解,父母是时候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架子,不用命令、不用强迫,让孩子心甘情愿的去做,引导孩子朝自己希望的方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