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八月的大地树木葱茏,处处洋溢着盛夏盎然的生机与活力。随着常州市河海实验学校小学部“双线交融式”暑期教师研修计划的推进,8月6日,线上研讨会如约而至。本次会议有幸邀请到江苏省特级教师任丽芳校长做关于“为构建学科‘大概念’而教”的讲座。会议由课程部蔡腾飞部长主持,全体教师参会。
听讲座,感“概念”之实
任丽芳校长是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全国小语十大青年名师。教育之路上,她用自己的爱和创造,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然生长的“节点”,闪耀出可贵的诗性与智慧。
对于任校长即将带来的讲座,小学部教师们满心期待,早已准备好笔记本,提前进入腾讯会议室等待,准备品味今天的饕餮盛宴。
会中,任校长从“为构建学科大概念而教的教学过程观”等五个方面进行分享,引导老师们深入了解“大概念教学”含义。
她以漫画、举例等方式直观展现了“大概念教学”的实质在于实现让孩子从新手到像专家一样思考的改变。与此同时,任校也为我们指出了要想真正实现“大概念教学”,不仅要打开学科间的互相学习,更要打通学校教育与现实世界的路径,指向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素养。
任校提出,建立“大概念教学”体系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年轻教师,如何提升我们自身从事大概念教学的能力是眼下最迫切的任务。
最后,任校还为新学期的语文教研活动提出了自己的宝贵建议,倡导每位教师多阅读,善总结,将自身阅读的宝贵经验迁移到课堂。
全体教师认真聆听,细心记录。
学习是可贵的,培训是精彩的。本次主题培训让老师们对“大概念教学”有了初步的认知。会后,他们动笔记录下自己的“闪光”瞬间。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此为契机,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将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把培训精神细化、实化到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附教师感言:
陈翠茹:我们常说学生和文本之间有距离,客观距离是存在的,但是如何拉近这距离,新课标给出了答案。语文知识的学习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领学生在情境中解决真实的问题,因此实现语文能力的生长。所以只有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基于真实学习情境,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动能,让他们带着成长走出课堂。
高翔:任校长的“四步走”策略不仅可以用于对“学习任务群”的理解,更是教会了我如何采用辨证的方法去理解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名词”、“新概念”,如今天讲座中提到的“大概念教学”,对于还不甚了解的我,岂不是可用同样的方法去理解、吸收,并进行实践?当真是“授之以鱼”且“授人以渔”。
吕庆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将“大概念”充分融入,以此为视角对具体教学加以引领,能够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也与小学语文阅读教育改革方向相一致。在最新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当中,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设置和变更,例如将某种特定主题相关的多篇课文整合串联,在具体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思维。任校长的讲座让我们这些正处在迷茫中的教师,有了新的思想,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还须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慢慢的摸索。
王婧: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任丽芳校长发表在人民教育上的一篇文章——《“语文+”理念为语文教学打开新境界》。在今天的讲座中,任校长也提及了语文+美术的案例。生活中处处是语文,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任何学科都不能脱离语言文字而独立存在。老师应在不断的研究与实践中对“语文+”课程开拓创新。新学期,我很期待自己能在这些方面带给孩子不一样的体验,与孩子一起品味更有生活气息的语文课堂。
齐梅:从理论到实践需要漫长的过程,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也需要理论与实践的螺旋交替进行。掌握某一概念不等于我们在教学中就能很好地传递该概念,反而是在不断地整合和沉淀中明白该概念的可实践性。为此,在后续的教研活动中也应该注意教学过程作为意义共建的生命场,围绕学习活动打造有机关联的活通路,使课堂内外成为语文实践的大舞台。
孙飞飞:任校长向我们分享了杜威的大概念教学,世界上的老师分三种水平,第一层次的教师把每堂课都看做一个独立的整体;第二层次的教师是关注到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最好的教师是关注到真实世界和学校教育的关联。大部分老师的教学都在第二水平上,即关注书本知识或者说专家结论的体系化。但“大概念”之所以在素养导向的教育改革中得到重视,就是因为它站在第三种水平上思考教学。“大概念”最主要的特征是“真实性”,这是把握“大概念”的关键。而我们都应该力争做第三层次水平的老师,追求学生认知的结构化,使之成为一种反应专家思维的自然知识,在新的情境中可以被激活和运用。
万欣嘉:任校长例举的一个课外群文阅读拓展课的重构,我受到很多启发。群文阅读与课文教学并不是割裂开的,而是存在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任老师的讲解下,我对群文阅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阅读的主题不仅仅是本课核心,而应该把目光放到单元中去,把单元作为学生概念大厦的“经验集合”,借助单元找到新课标要求这个单元学生要练习并掌握的核心能力,找准主题,才能将阅读活动的效果最大化、最优化。
张诚:对于大概念教学,任校长指出杜威提到过的三种水平的教学,作为新教师的我们,要努力使自己从一个会关注学科内知识的融会贯通的教师提升至会联系真实生活来思考教学的水平的教师。大概念教学追求认知的结构化,使之成为一种反映专家思维的自然知识,在新的情境中可以被激活和运用。因此大概念教学要立足于建构学生的专家思维,唤起学生的学习自驱力,引导学生在大概念背景下的大单元教学里驱动自我的学习与创造能力。
顾梦娇:在会议中,还有几个方面被反复提及,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这四个层面其实可以统称为语文课程核心素养,但是并不仅限于语文层面。学科与学科之间,并不是完全分隔的,而是有界限也有联系。而这样的联系,其实是需要老师进行创造的,换言之,一位优秀的老师能够协助学生在本学科的学习上奋勇向前,同时也能够在学生身后推动学生更优化的学习其他学科,即便不同学科之间的学习方法策略有不同,但是这样的粘稠性也是第三境界中的难点。我很认同日本教育家柴田莱义的观点,教师这个职业,“是以教师的人格决一胜负的职业。”也以这句话作为教育之路上的格言不断勉励自己。
管媚婷: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一直比较热衷于单课课时教学设计,特别是新课第一课时的教学,很少针对单元整体进行教学设计考量。任校长的讲座中提到:单元是课程的细胞,是课程的节点,是多元的小概念集群。只有当我们把整一个单元甚至整册教材纳入设计视域的时候,才能帮学生建构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推动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和能力迁移,让学科教学的价值得到体现。可见以单元为整体进行教学设计是挖掘数学学科本质、整体把握知识结构、渗透数学育人价值、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最有效的途径。
张进:任校以语文为例,但所有课程都是相通的。讲座让我对劳动课程的学科大概念和大单元教学生成了一些思考。2022版劳动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分为三类:核心素养内涵(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与品质、劳动精神)、总目标、学段目标。细读之后,可以看出学段目标是围绕核心素养内涵将总目标按照4个学段进行了目标分解与细化,明确了每个学段需达成的目标要求。如果以学科大概念,大单元的视角去学习,可以试着将4个学段目标按照相同的一项劳动核心素养进行重新划分、组合、阶段细化,形成4个学段同一素养下的横向递进式发展,这样也许能够更加清晰的了解、明确每个不同学段孩子,对每一项劳动核心素养要求的提升过程,方便自己对不同学段课程设计的目标制定。同理,在课程内容上,我们也可以按照相同任务群的内容要求、素养表现、活动建议方面,针对4个学段进行横向阶梯对比,感受相同任务群在学生不同学段的递进式发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