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金秋九月,我校九年级组开展“家长讲堂”活动。“双减”背景下,如何让家校合作“各美其美”?长期以来,我校“家长大讲堂”活动的有益尝试,为构建良好的家校教育环境提供了有效路径。本次活动紧扣“常州文化”这一主题,为孩子们呈现一堂堂别开生面、趣味盎然的情味课堂,深受学生喜欢。
舌尖上的毗陵味
“大家知不知道,苏东坡不光是诗人,还是一位美食家。真正的长江刀鱼都是虎刀,有两根胡须,吃上一口,眉毛都要掀掉了。教大家辨别真正网油卷的方法,端上来5分钟不吃掉,就会变小的才是真的。”
一声声亲切的话语,把孩子们带入了美食的天堂,家长们幽默的语言、亮丽的照片、鲜活的事例,深入浅岀地讲解,使同学们加深了对常州美食文化的了解,让他们了解到更多美食背后的故事,知道了在品尝美味的同时,能吃得有趣,吃得全面,吃得明白,整场讲座高潮迭起,精彩纷呈。
龙城民俗进课堂
节日习俗更是民间文化的重要部分,颇能反映地方文化特色。常州府历史上被称为“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三吴重镇”等。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灿烂的经济,文化和历史底蕴,其民俗文化更是丰富多元,各有特色。从节日风俗到“龙城三宝”,家长们绘声绘色的演讲,让孩子们对于常州的民俗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增强了独有的“文化自信”。
千年龙城史,铸就常州魂
以常州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为脉络,以常州名字与别称的来历为筋骨,通过讲述从春秋季札让国、齐梁萧统作《文选》、唐代科举兴盛、宋代东坡终老于斯、明代唐顺之文武双全,到清代常州经文、诗词、绘画、医学群星璀璨,文化达至鼎盛的整个历程,分析了常州历代文化名人季札、萧统、苏东坡、唐荆川、庄存与、黄仲则、洪亮吉、赵翼、恽寿平、常州三杰等人的文化精神,以及由这些文化精神累积而成的“勇争一流,耻为二手”的新时代常州精神。
家庭和学校,从来不是孤立的教育“孤岛”,而是彼此联系、互相补充的“环岛”。邀请家长进课堂,是整合优质资源,更是聚合教育磁场。
感谢本次为孩子们授课的家长们,家校合作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做好不易,做优更难。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我们始终相信,只要努力,终将抵达!
家长讲堂感想
今天我们展九(1)班利用班会课时间开了一次家长讲堂,让我感触颇深,这次讲堂讲述了常州的民俗风味,纯朴风情,是那样的朴实无华,却又熠熠生辉,令人百感交集。虽然没有那样的华丽炫彩,却仍是饱含深情的,传统节日的良好传承离不开我们历代人的努力,民俗亦是如此,我们应该用实际行动于传承保护民俗,让民俗更好地“活”下去。
——九(1)班 荆凯文
斑驳的白墙、片片黑瓦、古色古香的灯笼和飘着些许烟火气的旧窗子……宁静、古老,像满城灯火阑珊深处的一壶清茶。这就是青果巷。一条古巷可以展示一座城市的历史,可以诠释达济天下、经世报国的人文情怀,这样的古巷无疑称得上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讲座让我进一步的了解了青果巷,我感受到先贤那种胸怀天下、济世报国的爱国情怀,期待我们的城市能够永葆古韵。
——九(2)班 高可欣
顾源航妈妈从常州经济60年沧桑巨变谈起,带同学们穿越时空,让我们看到了龙城特色民俗文化,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常州民俗丰富多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聆听,了解了一张张文化名片,立志传承常州精神,遇见更好的自己。
——九(3)班 宋淼睿
非常感谢毛老师提供的这次机会,让我跟孩子们可以深入了解常州的特色,从语言篇到名人篇,共同品读常州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信孩子们对它的爱也会更浓。常州翰墨飘香、名人辈出,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梦想,为家乡增添新的色彩。
——九(4)班 杜思雨爸爸
这次班会课,王诗帆同学的妈妈向全班同学开展了有关“中国民俗文化”的讲堂。她从中国的传统节日,民俗习惯,饮食文化等主题入手,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中华民族文化中别具一格,博大精深的内涵。这些民俗文化极大地激发了大家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同学们的脸上无不洋溢着喜悦和自豪,我们受益匪浅。
——九(5)班 康钰杰
这次活动让我了解了常州的建筑,交通和文化生活,让我对常州的历史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从以前的泥胚房,到砖瓦房,再到现在的钢筋混凝土与钢结构。不仅展现了常州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的变化,见证中国从无到有,一天天强盛起来的经历,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九(6)班 陈锦杰
通过演讲,我了解到常州的文化、历史等,许多地方令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常人为之骄傲,我更从常州的巨大发展变化中感受到一代又一代常州人努力奋斗,拼搏的精神,这也同样激励着我们,在学业中发愤图强,顽强拼搏,坚定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
——九(7)班 汤烨
这节课围绕三点介绍了我们居住的常州,别样美食:带我们走进汉江东路,领略国际美食,认识常州美食;建筑风光:天宁寺,宝灵禅寺,传媒大厦,还有各具情态的大厦;历史人文:人民公园的浩然亭背后竟然还有一段悲壮的历史故事。课堂生动有趣,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引起我们对生活的思考。
——九(8)班 刘欣雨
今天听了徐梓宣妈妈印象常州的家长讲堂。了解了常州,学习到了很多。作为江南三镇的之一的常州,它没有苏州的园林丛立,也没有二泉映月的静谧,但是却拥有着无限的人文景观,走进常州的每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子去,也许就会找到很多名人的故居,尽管很多都已经残破不堪,但是看到白墙黛顶的屋子,古色古香的门窗,幽静的小院时,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又回到的数百年前的古代。
——九(9)班 邹佳慧
走进常州民俗文化,我们第一次真正了解了常州许多的风俗,如踏双忙、送灶与接灶、二月二龙抬头、立夏吃馄饨、冬至炖豆腐等等,每个风俗都有它独特的含义,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满满的仪式感。我们还第一次听说了常州的龙泉印泥,据说这是中国三大印泥之一,冬不凝固,夏不走油,是中国真正的奢侈品。除了这些,我们还了解到常州的民间工艺之“龙城三宝”,即宫梳名篦、留青竹刻和乱针绣。“龙城三宝”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智慧的伟大结晶。
——九(10)班 姚欣彤
提及常州城,你会最先想到什么?是那充满古色古韵的青果巷,是那充满我们童年无限回忆的红梅公园,是听闻便肃然起敬的常州三杰,还是那些令我们流连的特色小吃。或许是,也或许都不是。也许我们最先想到的是:家。常州—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城,常州—底蕴深厚的文化之都,常州—我们的家乡。听完我们今日的家长讲座,我对我们的家乡又有了更新的认识,我们要在这岁月更迭中留住独属于这片土地的古韵,在莫测变化的时代传扬我们家乡的文化与精神,为我们的家乡创造出一片美好前景!
--九(11)班 丁知非
今日的家长讲堂,商家宁妈妈为我们带来了一节久别重逢的编织课。她为每个人都准备了工具和材料,细致地讲解着编圆环形挂饰所需的步骤,大家也都侧耳倾听着,专注于自己的作品,偶尔也为些小插曲恣意地笑着,恍惚间像是回到了稚嫩而又温馨的初一时光,那时的我们刚踏入河海,大多只是有着懵懂的少年梦想,但如今的我们,写下的每一字都和着书生意气,每一句都挟着凌云壮志。我感谢路老师,也喜爱这个课堂,它让我能在这繁忙的初三生活中稍作驻足回首留念,也让我更加坚定地向前迈进。
——九12班 罗紫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