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校园文化>>文化动态
【心晴驿站】(第二期)
给家长的“心”礼物
发布时间:2023-09-14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张素娟

又是一年开学季。孩子们终于可以回归校园啦。但家长们在高兴之余,或许也有所担忧。心晴驿站第二期,张素娟老师带来了给家长们的“心”礼物——

 

主讲人:


常州市河海实验学校心理教师,北师大心理学专业,心理咨询师,少儿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

图片2.png


第二期:你好,新学期(家长篇)

孩子们开学了,家长又进入了陪娃学习的状态。为此,我们也为家长准备了一份“心理调适”锦囊,与您一起为孩子的开学季做好心理调适的准备工作,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学期。

家长们期望的陪娃学习画面:我在书桌这端看书,他在那端学习,他有疑惑我来相助,一副岁月静好的画面;

实际画面:写作业不催就不动,玩手机不骂就不关……

陪娃学习前,老母亲内心:“不发火,不骂娃,多尊重,多理解。”

陪娃十分钟后:“算了,还是先‘活着’吧。”

有时候网上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不用父母催,自己每天回家主动写作业,完成后还加几套练习题,父母平时啥都不操心,孩子次次优秀。

每次看到这些,老母亲都羡慕到流泪:“这样自律自觉的孩子,能不能给我来一打。”确实,自律性强的孩子,时间管理能力强,主动性强,不需要父母太过督促,自己就能管好自己。

孩子身上的问题,往往都是父母教育的镜像,而孩子身上的区别,也大多和父母的引导有关。

自律的孩子不一定优秀,但优秀的孩子一定自律。

很多父母说:培养孩子自律,实在是太难了!

这正是教育最大的错觉——认为孩子会自觉。

很多时候,家长吐槽:只要父母管得不够严,他就能一直玩下去,别说主动学习了,能听父母的话放下手机都不错了。

《清华学霸教子经》里写道:父母要明白,孩子小时候缺乏自制力,对学习等艰苦的事情,不主动是常态,主动是非常态。

不要随便放养孩子,也不要指望孩子能主动自律。

而且,培养孩子自律的过程,不仅要克服孩子的惰性,有时候还得克服父母的惰性。

很多父母应该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每次假期,刚开始的几天,和孩子一起制作了各种学习的自律表格,想着努力一假期,开学惊艳所有人,结果坚持了不到一周,大家都心照不宣不再提表格的事;

我们出于对家人的健康考虑,决定自己学做饭,大张旗鼓地购买了许多做饭装备、烹饪书本。一开始朋友圈各种晒成果,整得热火朝天,过了一段时间,就没有下文了。

做父母的都做不到自律,更何况孩子呢?


一、自律不是逼出来的,是养出来的。

有位小男孩从小就在国外长大,后来跟妈妈回国接受二年级教育。入学测试的语文试卷正反面,小男孩做了一个半小时,只填上了一个空。妈妈担心儿子跟不上,跟儿子说从一年级开始读,但儿子坚持要读二年级。他给自己订了一个计划,每天学习半个小时中文,背多少汉字、学几个拼音等都列得清清楚楚。果然不久后,他不但追上了,还超越了所有人。

心理学中,人有“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年幼时,我们容易受外在动机驱使;而越长大,越容易受内在动机的影响。

从外在到内在,其实就是一个循序渐进地培养习惯的过程。

所以说,培养孩子自律,实际上是培养孩子养成习惯。

李玫瑾教授曾说:“自律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养出来的。”

当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后,再从这些习惯中收获到好的结果,才能加深内在动力,进而形成自驱力,自动自律。


二、不要错过教养孩子的黄金期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她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做父母也有“有效期”,最不该偷懒那十年》,专门谈孩子的教育问题,里面讲述了她一个朋友女儿的故事,当年初见时小女孩才8岁,和自己儿子安德烈一样年纪。

小女孩可以在短短时间内把她送的清酒上的字和图一模一样地画出来,她十分惊讶。就经常告诉朋友夫妇好好培养孩子的艺术天赋,送孩子去拜师学艺。

“但他们永远都可以找出一大堆不是理由的理由来搪塞我。”

10年后再见小女孩已经18岁,已经不住在家里,和同居男友一起走进来,手里都各拿着一支烟,对外人露出很不屑的眼神。

因为这件事让龙应台感慨颇深:“我突然领悟到一件事,那就是其实父母跟食物一样,都是有‘有效期限’的”。

是的,孩子小的时候,依赖父母,信任父母,这个时候是教养孩子的黄金期,父母的话,孩子还是能听得进去的。

但等孩子长大,发现孩子出问题了,再想要回过头教育孩子,恐怕就为时已晚。

别等到孩子羽翼渐丰,才后悔当初对他过度放养。

《儿童发展心理学》中说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先天基因,后天塑造行为的环境影响非常重要。

而不同年龄段,孩子心理特点不同。

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养,就显得很重要了。

关于这些,人民日报曾总结了小学一年级到高三,孩子在不同阶段不同心理特征和养育方法,供父母们参考:


小学一年级

心理特征:孩子刚刚进入小学,对小学生活既感到新鲜,又有些不习惯;好奇、好动、喜欢模仿。

教育方法:以适应和培养习惯、培养学习兴趣为主,引导孩子学会愉快地学习。家长可以从如何安排时间入手,培养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热爱学习的好习惯。

 

小学二年级

心理特征:此阶段是小学生培养自信心的关键期,但是情绪容易不稳定,且自控力不强。

教育方法:家长要对其不良行为及时纠正,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要多鼓励肯定孩子,随时注意孩子心态的变化,学习上还要注重习惯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把握。

 

小学三年级

心理特征:此阶段是孩子情感发生变化的转折期,从情感外露、浅显、不自觉,变得内控、深刻、自觉。但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情绪控制能力还是有限。

教育方法:由于孩子交往范围扩大,各种困扰也随之而来,开始产生不安情绪,家长需要悉心陪伴和耐心引导,及时纠正孩子马虎大意,做作业磨蹭等不良习惯。

 

小学四年级

心理特征:10-11岁是儿童成长的一一个关键期,孩子的学习从被动向主动转变,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限,社会交往经验缺乏,经常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教育方法:及时帮助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孩子演算、书写、检查的习惯。通过正确的教育,可以激发孩子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索激情和求知欲望。

 

小学五年级

心理特征:竞争意识增强,对学习优秀的同学开始产生敬佩之情。独立能力增强,喜欢自发组成小团体。不轻信吹捧,自控能力逐步增强。

教育方法:帮助孩子建立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自我意识发展。接触社会对孩子保持主动学习的态度、迎接更复杂的挑战有积极作用。

 

小学六年级

心理特征: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早期,自主意识逐渐强烈,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有时还会对老师、家长的干涉进行反抗抵制,初步形成了个人的性格和人生观。

教育方法: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在关注学习的同时,还需让孩子有健康的心理发展。逐步为小升初做准备,对心仪学校的考试范围和特点多做了解。

 

初中一年级

心理特征:初一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特点。顺利时盲目自满,遇挫折时盲目自卑,有从众心理。不愿让大人管,但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具体困难时,还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帮助。

教育方法:

1.关注适应性

从小学生转变为中学生,对环境、教学方法、生活节奏都需要适应,要帮孩子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2.养成学习习惯

初一是打基础的年级,重视“养成教育”,让孩子尽快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3.重视基础知识

要重视基本概念的学习、剖析和应用,只有基础牢固,才有可能在整个中学阶段学得轻松而有成效。

 

初中二年级

心理特征:此阶段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身体上发生了许多变化。由于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出现严重的不平衡,导致了程度不同的对抗情绪的出现。此外,另一心理特点是表面什么都不在乎,实际上从众心理很重,既想标新立异又担心脱离集体。

教育方法

1.引导认识爱情

青春期性成熟带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进青少年性意识的发展,怎样去认识爱情、处理对异性的好感需要正确引导。

2.重视沟通

孩子进入青春期,比较逆反,和家长的交流逐渐变少,对一味地说教非常抵制,所以这段时间家长一定要多和孩子进行沟通,随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

3.鼓励孩子迎接挑战

初二处于学习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学习任务和压力都很大,孩子此阶段学习会出现一个明显的分层,家长需引起高度重视,鼓励孩子提前预习,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

 

初中三年级

心理特征:独立性获得较大发展,喜欢同老师平等地讨论问题,自己自由独立地组织开展一些活动。“成人感”更加明显,自尊心大大增强,更渴望教师和家长的尊重与理解。

教育方法:

1.紧追不舍

为了给中考复习留出更多的时间,学校老师会赶进度,稍有懈怠就会比较吃力,所以,一定要紧追不舍、及时复习,化解疑难问题。

2.查漏补缺

初中的课程已经学完了2/3,孩子要有计划地开始针对薄弱知识点进行重点突破,利用开学初不太紧张的阶段,把初-、初二各科的知识点在脑海中过一遍,查漏补缺,为中考打下良好的基础。

3.压力调节

随着中考的临近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压力,但压力过大就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生活,家长要多关心孩子,能够观察到孩子的变化和不安,可以请这方面专业的人给孩子帮助。


三、做“成长型父母”

想教好孩子,就要做“成长型父母”

比如,当青春期的孩子出现严重叛逆的时候,总是会有以下几个原因:父母管束过于严厉,孩子的行为长期被控制;父母事事包办,孩子失去尝试的机会,无法向家长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

所以,我们应该怎么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呢?

首先家长要明白的是,无论哪一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问题;

其次父母不能一味的用固定思维去禁锢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也不能遇到问题先一通责骂。

所以,想要与孩子之间达到良好的沟通,想教好孩子,就需要家长不停的成长,并在不同教育时期进行身份上的转型。

小学开始一到三年级时,孩子的自控力普遍不强。

这个阶段的家长最需要耐住性子,做好规划者,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培养习惯。

到了四五年级,孩子的主动性开始增强。

这个阶段,家长就可以从规划者转为引领者,邀请孩子参与到养成好习惯的规则制定中来,培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六年级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早期,他们的自主意识更加强烈。

这个阶段,父母要从引导者的角色转化为陪伴者,把关注点多放在孩子的心理变化上,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孩子一起适应小学到初中学习节奏和生活的变化。

进入初中,孩子完全进入青春期。

这个阶段孩子的自主意识非常强,因为这段时间无论是学习还是社交都会更加趋于复杂,面临升学、早恋各种问题。父母的角色要从教育者转变为旁观者,不要正面直接抨击他错误的行为,这不仅会僵化与孩子的关系,还会让孩子更加封闭自我,不愿意接受正面的信息引导,更容易误入歧途。

家长应该从侧面去引导孩子面对自己的情绪和问题,多鼓励、多尊重、多肯定,从自己出发去理解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被需要,被尊重,有爱的环境能让他们慢慢敞开心扉,向家长倾诉自己的内心想法,达到更好的沟通。

我们越懂得如何与孩子相处,就会越懂得如何与自己相处,同时也会更加懂得如何与世界相处。


愿每个孩子,都能在父母的悉心养育下,培养出良好的习惯,养成自律的优秀品质,收获光明灿烂的未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河海实验学校  苏ICP备10201501号-3
    电话:0519-85165862   地址: 常州市新北区百川路8号
    技术支持: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