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校园文化>>文化动态
追寻红色足迹,探秘非遗之美
发布时间:2024-08-09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梁瑛、刘梦灵

  立秋已至,但炽热犹在。2024年8月8日,常州市河海实验学校二(4)秋枫中队的队员们在辅导员刘梦灵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张太雷纪念馆参观学习,触摸历史印记,探秘非遗之美。

080901.jpg

  第一站

  追寻红色足迹

  张太雷(1898—1927),江苏常州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之一和青年运动卓越领导人,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

  张太雷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中国革命事业,他的战斗一生和光辉业绩,集中体现了革命者的意志品质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将永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史册,长留天地之间。

  张太雷故居为一座二进三开间木结构的江南老式民居建筑,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保存完好。故居天井内有张太雷同志的半身汉白玉雕像,中堂两侧悬挂着一副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彰显了投身革命的奉献精神。

  聆听着朱老师的介绍,队员们了解到张太雷在广州起义中,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牺牲在战斗第一线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成员。

080902.jpg

  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件件意义深刻的展品,时刻激励着队员们追寻红色足迹,汲取红色力量,传承红色精神。

  第二站

  探秘非遗之美

  在历史的洪流中,一切事物都似乎在无情的波涛里湮灭无声,但也有一些文化遗产是一颗特殊的种子,链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民族记忆与文化传承。此次研学,秋枫中队的队员们还一起走进了纪念馆里的非遗课,了解了皮影戏和掐丝珐琅。

080903.jpg

  瞧,队员们参与了《立志报国 复兴中华》皮影小剧场的演出和配音,感悟了张太雷更名立志的爱国之情。

  作为拥有千年历史积淀的传统工艺,掐丝珐琅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绚丽的色彩,成为了艺术殿堂中的瑰宝。

  队员们在非遗文化讲师的带领下深入了解了掐丝珐琅的制作工艺,感受了浪漫的东方美学。

  红色文化,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参与红色研学活动,就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一次对历史的致敬。走进张太雷纪念馆,我们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英雄先烈的奋斗与牺牲。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生命基因,是维护一个民族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作为共产主义的接班人,传承非遗是队员们的责任与使命。

080908.jpg

  参加完这次研学活动,让我们听一听二(4)秋枫中队的少先队员们有什么感受——

  邹馨悦:踏入张太雷故居的那一刻,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故居的一砖一瓦,每一件陈列的物品,都静静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和张太雷的英雄事迹。这次研学不仅让我对张太雷有了更深的了解,还激发了我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我开始思考我能为祖国做些什么,怎样才能成为像张太雷那样的人。我相信,只要我们奋发图强,我们这一代有朝一日也能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自己的贡献。

  顾云风:我们秋枫中队从张太雷旧居开始“走近太雷”,参观过程中通过一些旧物、老照片等,让我们身临其境,仿佛与太雷一家面对面对话。这次研学,我了解了张太雷同志光辉的一生,真切感受到他为党为民的至诚精神。我要将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奋发图强,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费晟钊:刚接触掐丝珐琅的时候,我觉得有点难,但经过老师的讲解和指导之后,我就勇敢地尝试着自己动手做了。在完成了我的作品后,我感觉非常有成就感,因为我看到那些精美的线条被掐丝显现,仿佛一幅生动的图画跃然纸上。除了技术上的收获,学习掐丝珐琅还让我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和魅力。

  希望队员们能追寻红色足迹,汲取前行力量,了解非遗技艺,提升文化自信,继续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河海实验学校  苏ICP备10201501号-3
    电话:0519-85165862   地址: 常州市新北区百川路8号
    技术支持: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