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校园文化>>文化动态
语文组建设札记|采他山之石以攻玉,纳百家之长以厚己
我校语文教师外出观摩学习有感
发布时间:2024-10-26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徐艳

秋日之美,在于静美与沉淀;教学之美,在于钻研与提升。

金秋十月,两场语文教学的精彩展示如火如荼地开展。1016日至19日,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学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联合主办的第八届“圣陶杯”全国中青年教师教学课堂大赛在山东省淄博市隆重召开。1023日至1024日,则是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江苏省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主办,《七彩语文》杂志社、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承办的2024年江苏省中学语文青年教师依标教学展示活动。我校语文教研组长刘璐老师和青年教师徐艳老师分别参加两场盛会。


参赛选手们扎实的学科知识、高超的教学智慧、精湛的教学技艺和熟练的课堂驾驭能力让老师们折服,充分展示了青年教师们的探索与实践成果。专家评委的精彩点评,更让人看到秉持更新迭代的理念,在这里我们和名师大家共同学习,一齐探讨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满满都是收获。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徐艳老师从“圣陶杯”归来的学习感想:

如琢如磨,教无至境

此次赛课,恰逢新课标出台、新教材落地之际。面对教学理念的多元碰撞,教学手段的层出不穷。语文课程究竟应该如何具体实施教,教学方法应如何选取,教学深度应如何把握,处在教学一线的我,常常陷入迷茫。两位专家的讲座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引,又有具体的可操作策略。


本次大会研讨的主题聚焦于语文课程高质量发展实践路径。郑国民教授紧扣“语文学习方式”这一关键词,结合当下课程内容的变革、“三位一体”的考量、新时代对人才需求等因素,指出当下语文课程改革要攻克三个难点,即学习目标的素养化,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学业质量评价的多元化。他强调,应强化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借助学习方式的转变来变革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语文、做语文、用语文、创语文中,提升语文素养;教师应以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为目标,助力学生实现高品位的成长,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陈思老师就整本书阅读给出了框架性建议。他提出可以通过知人论世来激发兴趣,搭建支架来降低阅读难度,分析文本以找准切入口,丰富形式来提升参与度。同时,还应注重提升阅读的整体感与质量,将阅读放在“阅读—存在—他人—共在”的高度来看待,以建构中华文明的精神共同体为最高目标。

陶行知先生曾说:“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教无至境,让学习真正发生,应是我们教学的最根本的追求。

且行且思,学无止境

赛课结束后,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郑朝晖、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张媛,为参会老师呈现两堂精品课。对于如何用好统编教材,两位老师做了很好的示范。郑朝晖老师所教的《劝学》,带领学生回归语文学习的“原生态”,深入挖掘文本,启迪学生细品深思;秉持“生本”理念,依据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耐心等待、适时启发;注重“生成”,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让真正的学习在课堂上自然发生。

课 (3).jpg

张媛老师带来的《小圣施威降大圣》,通过巧妙创设多个情境任务,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出趣味横生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沉浸其中;注重传授学生实用的方法,助力学生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提升素养。整堂课从原著为起点,又回归原著,洋溢着浓郁的“文学味”。

课 (4).jpg

如琢如磨,观摩名师课堂,让我们有了新的思考和新的探索,如如何处理好文体与文本、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关系,如何处理朗读教学,如何设计教学情境,如何打破单篇教学的局限进行课堂整合等问题。这三天的现场观摩,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激励着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思考、不断创新,让语文课堂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为青年教师的我,将继续关注自身专业成长,夯实教学基本功,提升业务能力,创新教学方法;以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托,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指标,以学生语文能力提升和人文情怀陶染为目的,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培养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热爱,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品格,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是一次教学理念的更新转变,更是一次教学实践的思考探索。

两场活动的外出观摩,展示了学校对语文组建设的重视,为河海语文教学的提升、为河海语文人课堂梦想的实现,搭建了极好的平台。语文组也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耕“容·智”课堂,进一步深化教研学习,在语文教学之路上守正出新,行稳致远!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常州市河海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519-85165862 地址: 常州市新北区百川路8号 技术支持:万兆科技 苏ICP备102015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