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渐浓,研思正盛。3月12日,我校语文教研组以“情境深寻研古意,文化厚植促思维”为主题,通过情境化教学挖掘古诗文化内涵,以诗润心、以文化人,探索古诗课堂中思维培养的新路径。
诗境探幽·文脉启思
吕庆双老师抓住诗歌词眼“雨纷纷”“欲断魂”带领学生感受诗人的失魂落魄。学生们化身为“小诗人”,将往日清明时和家人祭祀扫墓的情景与如今被贬在外孤身一人的悲凉心境进行对比,理性的对比和感性的画面相结合,深入地感悟诗中的哀思与生命情怀。
朱琳老师以“重阳节”为文化支点,抓住字眼“独”“异”“倍”,梳理诗人情感脉络,引导学生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寂与“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牵挂,体会诗人王维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之情。
多维研讨·思维碰撞
两位老师以新课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为抓手进行说课,展现了文化传承与思维发展的螺旋上升路径。
郭斯煜老师:今天上午听了两位老师执教的古诗,我收获良多。吕庆双教师以清明兼具节气与节日特性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分析、情感解构及雨意象对比,探究诗中自然规律与人文情感的融合,挖掘哀思中的生命哲思,体会古诗含蓄之美。朱琳老师的课聚焦“重阳思乡”主题,通过品析“独”“倍”等词对比情感,融合文化理解与角色代入,以两地书信、情感标注等活动深化共情,勾连生活经验升华思乡内涵。听完两节课,我想一千年前的雨落到今天,仍然是会打湿同学们的内心的。
虞亭老师:两位老师的课堂注重多种形式的朗读促学,通过听音频读、指生读、师生共读等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理解诗句。在教学时老师抓住关键意象,带着学生由意象到意境,由意境到心境,层层递进,体会情感。建议丰富移情体验,通过“演一演”的环节让学生能感诗人所感。
金霞老师:两节课均体现文化浸润与情境融合,以“节日文化”为主线,通过“知诗人,解诗题,品诗情”层层推进,重视对关键词的品析,通过想象画面,让情感体验具象化。但需注意问题设计的明确性与评价的指向性,实现课堂思维深度与诗歌情境的平衡。
陈翠茹老师:1. 秉持生本理念,眼中有生:教育的核心是学生,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与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被看见,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2. 紧扣教学目标,精准设计:教学活动需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每一个环节都应指向目标的达成,确保课堂教学高效有序。
深耕情境·厚植文化
王校长全程参与了此次教研活动,对教师课堂的精心设计予以充分肯定。同时,王校长对语文教研组也提出了殷切希望:如何让技术赋能语文教学;如何让学生像作家那样阅读;如何让教师厚植文学底蕴、尊重学生合情联想……为后续语文教研指明了方向。
诗韵悠长,教研未央。本次活动中,两位执教老师以匠心独运的设计,为古诗教学注入了情境的活力与文化的深度。语文组将继续以古诗为媒,以研促教,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上深耕细作,让诗意的种子在学生心田萌发,让思维的藤蔓向着更深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