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星河中,寓言是一颗璀璨的星辰,承载着千年智慧的光芒。3月26日,我校语文教研组以《寓言二则》为舟,夏雨琪、姚雅烨两位教师执桨领航,在童心的涟漪间划开一泓智慧的清泉。
智趣交融 双课联展
课堂之上,夏雨琪老师率先带领学生踏入《亡羊补牢》的故事世界。课始,趣味盎然的猜谜游戏,如同神奇的魔法钥匙,瞬间打开了学生们记忆的大门。随着课程推进,学生于角色扮演中感受养羊人的行为与心理变化,从字词品味中领悟“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智慧。在夏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读懂了故事,更收获了成长的启示。
随后,姚雅烨老师引领学生走进《揠苗助长》的奇妙篇章。姚老师以形象生动的图片导入,巧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课堂上,姚老师对“焦”字进行溯源教学,使学生通过析字体结构,领躁动心绪。学生在对比朗读时能真切感受农夫“焦急地”等待禾苗生长的迫切心情。整节课学生发言积极,在探讨中领悟“要尊重规律,不可急于求成”的真谛。
多维观照 教研共生
课后,两位老师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堂实践”等维度进行了说课和反思,并就“如何使评价语更具有针对性”“如何让‘30+10’真正落地”等问题提出了困惑。各组老师也结合课堂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王榕老师:夏老师以猜谜游戏导入《亡羊补牢》,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沉浸式体验人物心理变化;姚老师借助图片与古文字教学,生动诠释“焦”字内涵,对比朗读凸显人物心理差异。两位老师在复述故事环节,都让学生借助板书“起因—经过—结果”的脉络梳理,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身表达,有效提升语言组织能力。
王曼云老师:两位老师围绕《寓言二则》展开教学,目标明确,与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相符。教学过程丰富,通过猜谜、图片等导入激发兴趣,利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识记生字、理解故事内容及寓意,提升了学生语言和思维能力。
胡坤骅老师:夏老师与姚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精巧、衔接自然。教学中,两位老师巧用多元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领悟寓言寓意,并联系生活思考。不过两节课在词语教学与拓展活动上仍有提升空间,剖析寓意时的案例可更贴近生活。
在本次教研活动中,王婧老师、陈翠茹老师针对低段语文教学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为课堂优化指明了方向。
王婧老师:锤炼课堂语言,转换冗余评价:教师课前要充分预设学生回答,设计分层引导策略,不仅要预设学生的回答,更要预想如何回应不同的答案,从而做到教学张弛有度。课后可以借助课堂实录复盘,锤炼语言精准度。
坚守学生立场,剖析学生学情:教师要减少已知内容的重复引导,要将学生不清楚、不了解的内容细讲,给学生留足讨论和思考的时间。用分角色朗读替代“代答式”引导。
陈翠茹老师围绕如何提升课堂效率这一话题,给老师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巧用识字策略:教师需要尝试突破简单的组词识字法,可以采用“字族识字”(如“寓”的部首拓展)、字源分析(如“截”的隹部解读),突破单一组词模式,预设学生认知难点,提升识字效率。
◉细化表演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适时给予学生表演的方法,如语气的指导,神态的模拟,动作的选择等。
这场教研如同春蚕食叶,将古老寓言的金丝银线,织进现代教育的经纬。当童言童语撞开哲理的重门,我们看到真理的碎玉在童声中叮当作响,文化的根须正沿着童真的裂缝向未来生长。而教育本身就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寓言:我们埋下故事的种子,收获思维的良田;我们传递古老的智慧,点燃创新的星火。语文教研组将砥砺前行,继续做好寓言的解读者与播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