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月15日,河海中学七年级师生来到沙家浜革命根据地,探寻革命先烈足迹,体味峥嵘岁月豪情。
谁忆当年沙家浜,好山好水好地方。是啊,“湖光山色,芦苇低雁”谁不知那秀丽明媚的常熟风光?纵使一路春雨蒙蒙,却无法褪去大家如火的热情,只为探寻沙家浜那永不褪色的红色遗迹。
幽幽绿色景,诗意扣人心
刚刚步入沙家浜,沿途有一种“芦苇接天路边矗,五米对面不见人”的感觉。叶飞先生的题字闪闪发光,道路两旁的香樟郁郁葱葱,清脆的鸟鸣在林中若隐若现,使沙家浜显得淡雅而又不失庄严。秀丽明媚的阳澄湖畔,湖荡中菱荷相间,芦苇密布,体现了“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的意境。碧波之上,橹声咿呀、渔歌阵阵;万绿丛中,鸟儿婉啼、苇香扑鼻,展示了原汁原味的水乡特色。
——七(3)班小记者 程诗媛
踏着林荫小道,来到了竹林幽径:弯弯曲曲的石子小路镶嵌在竹林间,挺拔青翠的竹子在微风中摇曳,鸟儿动听婉转的歌声在林中回荡。思绪不由得飘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时,英勇的新四军会不会也在这片竹林中藏身,与敌人斗智斗勇,机智周旋呢?那时,有勇有谋的新四军是不是在这里重挫敌军,取得胜利呢?
——七(2)班小记者 余琪
我们找到一座长廊歇脚避雨,在这里极目远眺,薄薄的雾气,给挺立的芦苇增添了几分秀美,给人超脱世俗烦扰的宁静与美好之感,这应该是雨带给我们的不同观感。葱茏的绿色覆盖着这块革命根据地,芦苇丛生,茂密繁叶,须根尽扎,使芦苇挺拔伫立,傲立在阳澄湖上,随着微风的吹拂,叶片沙沙作响,不时的听到虫叫鸟鸣,还有几艘旧木船在湖中慢慢而过。造化万物的大自然,使它汇集天地间的神奇俊秀,历史的浪诗又使它诞生了无数革命英雄,给这秀美的古镇平添了无尽神秘的色彩。
——七(1)班小记者 林诗涵
浓浓红色情,峥嵘岁月稠
我们走进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品味那段激动人心的红色传奇。纪念馆中陈列的物品,默默记载着那段抗争的战斗史: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共产党的火种播撒在这块被芦苇环抱的地方,为了保护抗日火种,为了创建抗日根据地,横泾人民与日伪顽匪斗智斗勇,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财产。新四军与横泾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留下了永载史册的不朽诗篇,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修建这座纪念馆的目的,是为了让后人牢记沙家浜的革命史,体会沙家浜的军民鱼水情!
——七(4)班小记者 陈淼
走进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首先看到的,是一张张陈旧到已经发黄的老照片,照片里是令人敬仰的一个个为中华民族革命事业牺牲的革命英雄,在照片的一边,是一组组栩栩如生的雕塑,从这一幅幅雕塑里,我们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决心,令人万分地敬佩。在前方一条走廊的橱窗里,我们看到了新四军缴获的日军的武器,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之下坚持抗击侵略者,这种革命精神真是需要我们学习的。
——七(5)班小记者 徐培
在这里,红色的遗迹随处可寻,我们迈开自由探寻的步伐,走进沙家浜最迷人而神秘的芦苇丛,仍可见当年“秋到金谷白玉铺沃土,花放稻香”的景象,纵横交错的河港和茂密的芦苇,构成了辽阔、狭长、幽深、曲折等多种形态,像是一座迷宫,也让我们真实体验了新四军辗战芦苇荡的动人情境:战士、敌人、战争……硝烟四起,仿佛一切离我们很远又很近。也让我不由想到: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那红色的记忆,不能忘记革命战士为了保家卫国而浴血奋战。现在的我们生于和平年代,要继承革命传统,用知识武装自己,为了建设繁荣富强的祖国而不懈努力。
——七(6)班小记者 王蕊
当我们踏上归途时,依然是春雨沙沙,疲惫中带着些寒意,但收获满满。这里有宜人的风光,这里有红色的历史,而当这一切遇上我们无限美好的青春,便谱出了一曲活力四射的舞曲。舞曲里的每一个动人的音符,都是一段段美好的回忆,我们曾经来过,我们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