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设计与课堂转型的要求,刘璐老师挑选了一篇极具挑战性的课文——《诗人谈诗》。在这节课上,刘璐老师站在课程的高度,对这篇文章做了富有特色的引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刘老师首先让学生回忆初中阶段学过的现代诗,通过说喜欢某首诗的理由,总结出鉴赏诗歌的知识;在学习新诗《一个深夜的记忆》时,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对诗进行点评,大部分学生都展示了较高的赏析水平;在与著名诗歌评论家曾卓“对话”时,刘老师通过“宁静”、“深沉”、“意境”等评论术语,让学生知晓写作诗歌评论的切入点,使学生对鉴赏诗歌的认识从模糊上升到清晰。
刘老师的这节语文课,不仅让学生学有所得,也让与会老师听有所得。在随后的评课环节中,新北区各中学的教研组长纷纷认为刘老师的课高屋建瓴,让人耳目一新。备课时既注重体系,上课具有远瞻性,又导向明确,内容体现中考要求;上课时既体现个人教学素养,具有课堂驾驭性,又循循善诱,学生在由浅入深中提升能力。
概而言之,这节课不仅是一个微型的量化性的课程,也是一节开放的灵动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