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校园文化>>文化动态
行走的大思政课系列活动 | 承非遗文化,感受匠心魅力
八(1)班在地研学活动
发布时间:2025-05-06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蒋颖霏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4月下旬,河海实验中学八(1)班学生们参观了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萝卜干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常州市江南玉蝶食品有限公司,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劳动实践与在地文化研学活动。

1.png

  探秘非遗技艺,体验匠心传承

  同学们依次参观了萝卜干的传统腌制车间、晾晒场和包装生产线。通过实地观摩,大家了解到常州萝卜干拥有五十多年历史,其独特的“三腌三晒”工艺和鲜甜脆嫩的口感深受百姓喜爱。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了萝卜切条、盐渍、翻缸等关键步骤,并讲解如何通过温度、湿度控制保证风味。同学们纷纷感叹:“原来一块小小的萝卜干,竟需要这么多道工序和耐心!”

2 (1).jpg

  动手实践,乐享劳动之趣

  活动中,学生们观摩了师傅萝卜切条、拌料等操作过程。看似简单的动作,实际操作却需要技巧与力道配合。不少同学表示:“亲手尝试后,才更体会到传统手艺的智慧和工匠精神的可贵。”工厂还准备了新鲜出炉的萝卜干供大家品尝,酸甜爽脆的味道赢得一致好评。

4 (2).png

  文化浸润,树立保护意识

  参观结束后,学校与工厂联合开展了“非遗文化小课堂”。通过图文展板和视频资料,同学们深入了解到常州萝卜干作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程与社会价值。

5.jpg

  非遗不仅是技艺,更是家乡的记忆。我们要做传统文化的守护者,让老手艺永远鲜活。此次研学活动将课堂延伸至社会,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既提升了劳动实践能力,也激发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责任感。学校表示,未来将继续开展此类活动,推动非遗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


  同学感悟:

  晨雾还未散尽,常州萝卜干基地的青石板路上已飘起咸鲜的酱香。作坊里,穿蓝布衫的阿姨正把新收的“蜡烛红”萝卜码上竹筛,青白色的根茎带着泥土的潮气,一刀切下去,脆响惊飞了檐角的麻雀。“要挑直楞楞的,缨子青得能掐出水。”她指尖翻飞,萝卜条顺着纹路七分连三分断,在竹匾上摆出整齐的琴键,“晒足三天太阳,让南风把水汽都揉进云彩里。”廊下挂着的萝卜串随风轻晃,像悬在时光里的风铃,把古老的手艺摇成了看得见的韵律。

  临走时,讲解叔叔赠送了我一袋萝卜干。我打开盖子,咸鲜的酱香扑鼻而来,刺激着我的嗅觉,拿起一个放在嘴里,脆嫩爽滑,回味无穷。

  在最后的影片中,我们了解到萝卜干基地创始人陈先生,从他开始传承至第五代子孙,已有 100 多年历史,正是有他们坚持不懈的付出,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美好。

  ——侯哲宇

5.png

  走进常州萝卜干厂,空气中弥漫着独特的咸香气息,这是岁月沉淀与匠心发酵交织而成的味道。在这里,我亲眼见证了平凡萝卜蜕变为地方美食传奇的奇妙过程。

  厂房内,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刚从田间运来的白萝卜堆积如山,它们被洗净、切片后,整齐码放在巨大的陶缸中。老师傅将精心调配的盐、香料均匀撒入,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传统工艺的敬畏。“这腌制的火候全凭经验,少一天不够入味,多一天又会失去脆爽。”师傅边说边用木耙翻动萝卜片,动作轻柔却充满力量,仿佛在呵护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晾晒工序。在工厂后的空地上,一排排竹匾整齐铺开,腌制好的萝卜片在阳光下舒展。阳光与时间在这里默契配合,将萝卜片的水分慢慢抽离,让盐分与香气不断浓缩。微风拂过,竹匾上的萝卜片轻轻颤动,仿佛在诉说着时光的故事。

  参观过程中,我了解到现代化生产设备与传统工艺的完美融合。自动化清洗、杀菌技术保证了食品安全,而关键环节依旧沿用古法,让每一包萝卜干都保留着记忆中的味道。这种传承与创新,不仅是对技艺的坚守,更是对家乡文化的守护。

  临走时,我买了几包萝卜干。撕开包装,金黄透亮的萝卜干勾起了儿时的回忆——外婆总会在早餐时摆上一小碟萝卜干,就着白粥,温暖又满足。如今,这份承载着乡愁与匠心的美味,正从常州走向世界,让更多人领略到传统美食的魅力。这次参观,不仅让我了解了萝卜干的制作过程,更让我懂得:平凡食材在匠心雕琢下,也能绽放出非凡的光彩。

  ——蒋欣怡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河海实验学校  苏ICP备10201501号-3
    电话:0519-85165862   地址: 常州市新北区百川路8号
    技术支持: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