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备课组——教研组互助式备课探究
学校制定新教师带教计划,明确带教职责义务,指导教师自觉履行培养、指导新教师的责任,设计“师徒结对”方案,组织、落实“常规工作指导”、“课堂教学指导”等具体工作。在日常的指导活动中,我们始终抱着“卷入一个组,抱成一个团”的指导思想,因此无论是在备课、还是听评课活动中,都要求一个备课组教师的共同参与,组内老教师们的教学经验和新教师的工作热情,两者的互补效应形成教研的巨大能量,新老教师相互提携促进。在此基础上,骨干教师和带教教师、新教师及所在备课组组成“教研共同体”,制定教研计划,定期开展活动,具体内容有:理论学习,专题研讨(如怎样听课和写记录、三维目标的制定等),上示范课、实践课、汇报课——开展反思性课例研究等,取得了良好的效应。年轻教师、指导教师都结成了“教研共同体”,经常在一起学习切磋,无论是课堂教学的研讨还是设计方案的修改,都在讨论中达成共识,也在这种新型的伙伴关系中彼此欣赏,在互助中取长补短。
一、开展师徒结对活动
备好课不一定就能上好课,尤其是新教师,手持教案走进课堂,很容易把课上成说教的,较僵化的课。对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如何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引导学生等方面与老教师存在一定差距。为了弥补这种不足,学校为每新教师确定了一位师父(教学经验较丰富的教师)。要求师父对徒弟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全程跟踪、指导,每周师父听徒弟课不少于2节,并提出改进意见。徒弟听师父课再上课,一共听4节历史课。同年级的新教师若自我感觉对某节课难以把握,先听老教师课后再上新课成为学校的要求。
青年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除了要学习教学理论,加强实践,提高“悟性”外,更需要有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手把手”地教。师徒结对活动最大的长处是能将老教师多本教学实践中“悟”出来的一些好的想法、做法传授给新教师,缩短新教师成长的时间,防止新教师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师不必贤于弟子”。在开展师徒结对活动时,老教师能从新教师身上学到一些东西,以完善自身。
为了使师徒结对不流于形式,严格执行师徒结对考核制度。从近半年来的历史教学成果看,师徒结对对新教师的成长起了较大的作用。原因看来是以下几点:
1.隐性知识,师徒结对传递的内容。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波兰伊首先提出隐性知识的概念,他认为隐性知识来源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判断和感知,是源于经验的。平时所说的校风教风都是一种隐性知识,而学校的优秀的隐性知识主要集中体现中优秀的教师身上。如何管理这些隐性知识,让它们显形化,为学校增加更大的效益,便是每个学校成功的关键。而师徒关系是传递隐性知识的重要形式,它在精英人才的培养中仍有重要作用。隐性知识的载体和传递特征.对新教师培养很有启发意义。因此,在年轻教师培养上,采用“师徒结对”的方法,除了能让新教师进一步系统地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外,还能使他们从师傅身上获得许多隐性知识。而这些隐性知识的获得,使新老师少走了许多弯路。
2.规章制度,师徒结对成功的保证。
我校开展师徒结对已经形成了一种学校办学方针。有相应的聘任制度、导师资格认定标准、师徒考核制度、师徒奖励制度等等。而这些规章制度,保证了师徒结队的顺利开展。学校把培养新教师规章化,有长期的规划,又有每个时期的具体指导,多种师徒结对方式相互使用,力求最大限度提高新教师的业务水平,能独当一面。
3.勤于思考,是新教师成长的基石。
师徒结对,不是不要学生思考,反而更加强调徒弟独立思考,而不是死板照搬师傅的东西。而应该吸收师傅传授的知识和观点,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师徒结对就失去了初衷。
二、备课组工作确定师徒工作重点
指导思想:教研组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的基本单位,通过教研组成员之间的相互研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促进各位组员在教学,教研上提高能力,水平。积极配合校长室,教导处,年级组开展各级各类的活动,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教科研氛围。
工作目标:通过教研组和备课组开展各类活动,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便利于各位组员之间取长补短,提高教研组的整体水平。
具体工作:
政史教研组每学期设定研修主题,历史备课组在这一主题下根据教师教学实际中产生的问题再确定课例研究专题,例如: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意识到教学目标应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设计,而这三个方面必须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着眼于学生历史素养的提高,有效学习的突破,因此开展了“正确解读教材,有机整合三维目标,一对一的辅导”专题式课例研究,具体过程为:⑴ 教师集体备课、设计教案;⑵ 教师轮流上课 ,其他教师根据研究内容深入课堂听课,观察指标分析;⑶ 上完课现场及时反馈学生,听取学生的意见;⑷ 课后集体交流、研究教学中发现的不同方面的具体问题,达成共识,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⑸ 继续课例研究,步步深入,直到教学中基本的具体问题得到解决;⑹ 集体反思,总结经验,得出初步结论,提高认识,全员推广(比如利用中午的一些空闲时间进班单独辅导学困生,从七年级历史教学成绩来看,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种变以往简单的听课、评课为选择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组织开展理论学习、问题探讨、实践尝试、深入反思、行动跟进相结合的行动跟进过程,促使教师们在活动的诸环节中不断地默会与内化,知道“该做什么”,思考“如何去做”,从而有效提升反思重构能力,也相应促发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热情和动力。我们以备课组为研修基本单位,通过课前预设研究、课堂行动研究和课后反思研究等环节,让尽可能多的教师通过有效而又充分的交流,达到合作共享,力求发挥课例研究的最大效益。
积极参加历史教研活动:
依据教导处的安排,本学期开始,历史教研活动调至每周三上午,教研组和备课组开展教研活动,要求各位教师参加教研活动,轮流开课,以促进本年级教师水平的提高。教研组开设开课选择在周四上午。
开发历史课外资源:历史教研组将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历史学科的特点为本编纂简明历史教材,供学生补充课外知识。
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会教学是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会将自己上课的教学心得体会总结是很有必,鼓励本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是我组的工作目标之一。总之,新学期各位历史教师将把自己的本质工作放在首位,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教科研水平,提高历史教研组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