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信息
课题主持人基本情况(不超过2人) | |||||||||||||||||
姓 名(1) | 钱程 | 性 别 | 男 | 民 族 | 汉 | 出生 年月 | 86年 11月 | ||||||||||
行政职务 | 专业技 术职称 | 中学二级 | 研究专长 | 数学教学 | |||||||||||||
最后学历 | 大学本科 | 最后学位 | 理学士 | ||||||||||||||
工作单位 | 常州市河海中学 | 手机(必填) | 15861143019 | ||||||||||||||
E-mail(必填) |
qkxc@{域名已经过期} | ||||||||||||||||
姓 名 (2) | 葛娟萍 | 性 别 | 女 | 民 族 | 汉 | 出生 年月 | 86年03月 | ||||||||||
行政职务 | 专业技 术职称 | 中学一级 | 研究专长 | 数学教学 | |||||||||||||
最后学历 | 大学本科 | 最后学位 | 理学士 | ||||||||||||||
工作单位 | 常州市河海中学 | 手机(必填) | 15995056933 | ||||||||||||||
E-mail(必填) |
114055585@{域名已经过期} | ||||||||||||||||
课题组成员基本情况(限填10人,不含主持人) | |||||||||||||||||
姓 名 | 工 作 单 位 | 专业技术职称 | 研究专长 | 在课题组中的分工 | |||||||||||||
巢丽娟 | 常州市河海中学 | 中学高级 | 数学教学 | 课题实施和过程管理与指导 | |||||||||||||
赵军 | 常州市河海中学 | 中学高级 | 数学教学 | 课题实施和过程管理与指导 | |||||||||||||
孟海英 | 常州市河海中学 | 中学一级 | 数学教学 | 协助落实课题研究计划 | |||||||||||||
季赛娣 | 常州市河海中学 | 中学一级 | 数学教学 | 课程内容开发研究 | |||||||||||||
周栋 | 常州市河海中学 | 中学一级 | 数学教学 | 课程内容开发研究 | |||||||||||||
王国坚 | 常州市二十四中学天宁分校 | 中学一级 | 数学教学 | 课程内容开发研究 | |||||||||||||
金春蕾 | 常州市河海中学 | 中学二级 | 数学教学 | 课程内容开发研究 | |||||||||||||
陆金伟 | 常州市河海中学 | 中学二级 | 数学教学 |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 |||||||||||||
周叶 | 常州市河海中学 | 中学二级 | 数学教学 | 课程内容开发研究 | |||||||||||||
王欣 | 常州市河海中学 | 中学二级 | 信息技术 | 信息技术支持 | |||||||||||||
课题主持人“十二五”期间教育科研情况 | |||||||||||||||||
课 题 | 课题名称 | 立项部门 | 立项时间 | 任务分工 | 完成情况 | ||||||||||||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 | 市教科研立项课题 | 2013.10 | 参与 | 中期评估 | |||||||||||||
独 立 或 以 第 一 作 者 发 表 或 出 版 的 主 要 论 文 或 著 作(限填10篇) | 论文或著作名称 | 发表刊物或出版单位 | 发表或出版时间 | ||||||||||||||
《思维导图促进初中生数学学习的研究》 | 《新教育时代》 | 2014.06 | |||||||||||||||
《刍议初中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错误产生与纠正》 | 《数学学习与研究》 | 2014.09 | |||||||||||||||
《分层教学在数学中的应用》 | 《考试与评价》 | 2014.10 | |||||||||||||||
《以初中课题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启迪与智慧》 | 2015.04 | |||||||||||||||
二、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 ||||
1.数学实验是指为获得某种数学理论,检验某个数学猜想,解决某类数学问题,实验者运用一定的物 质手段,在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下,在典型的实验环境中或特定的实验条件下所进行的一种数学探索活动。具体的来说,它是通过动手动脑“做”数学的一种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运用有关工具(如纸张、剪刀、模 型、测量工具、作图工具以及计算机等),在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下进行的一种以人人参与的实际操作为特征的数学验证或探究活动。 2.校本课程是由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校本课程这个概念,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3.完整数学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原课程标准要求“双基”的基础上,提出“四基”的基本要求,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因此,学生的数学发展不应该只停留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更要为学生创造有效的数学活动,通过动手动脑去“做”数学,通过数学思维去思考数学,通过数学活动去体验数学,使得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获得完整的数学发展。 | ||||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 ||||
1.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国外校本课程现状: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校本课程开始受到广泛重视。开发校本课程,其意义不仅在于改变自上而下的长周期课程开发模式,使课程迅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以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使课程具有多层次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能力。 国内校本课程现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同时,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出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如今校本课程已成为目前学校课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许多学校的支持和众多教师的努力下,校本课程向多样化、精品化发展,我国校本课程已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期。 省内数学实验课程:数学实验作为数学教学的一种载体,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数学经验、提升学生情感体验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江苏省致力于开发数学实验课程,在省教研室董林伟主任的带领下,我省的数学实验课程已基本成型,形成了七年级至九年级共五本完整《数学实验手册》教材,并仍在不断开发和完善阶段。通过数学实验课程让学生动手动脑,感悟数学,享受数学,应用数学。 我校数学实验校本课程:我校数学实验校本课程开设三年多来,课程一直处于探索和开发阶段。通过近几年的积累,已初步明确了数学实验校本课程的方向、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但课程内容有待进一步优化,课程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我们想将数学校本课程进一步提升,做到精品化,因此我们想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我们认为在促进学生完整数学发展、促进教师教研能力、提升学校校本课程质量等方面,我们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 ||||
(三)研究目标 | ||||
1.通过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转变教师的课程观念,激发教师的创造热情,在教育教学和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设计、实施和评估课程的能力,使教师主体性得到发展; 2. 初形成数学实验校本课程内容,形成符合我校学生完整数学发展的校本教材; 3. 明确数学实验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和策略; 4.通过数学实验校本课程的实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5. 确立数学实验校本课程评价方案,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 ||||
(四) 研究内容(或子课题设计) | ||||
1. 数学实验校本课程教材开发与实施现状的研究。 基于三年的数学实验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已有的校本教材的内容和实施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主 要在内容的安排、活动的设计、实验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2. 重组与优化数学实验校本课程内容的研究。 根据数学教材的有关知识和课标的要求,对现有数学实验校本教材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和删减,并能开发出更多更好的实验内容,以更好地为我校学生数学发展服务。 3. 数学实验校本课程实施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对数学实验课程的内容的授课方式、活动形式、教学方法等进行研究,针对不同的实验内容能选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 数学实验校本课程对学生数学能力和数学发展的影响研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给出了十个核心概念,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 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能力、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我们将选取其中几个比较重要的核心素养展开研究(如:几何直观、模型思想、应用意识等),研究数学实验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影响,是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5. 数学实验校本课程对学生完整数学发展的评价研究。 对学生数学发展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重视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水平,也重视数学活动中的情感态度,如何有效地对学生的数学发展做出评价,如何全面地进行评价,需要进行切实有效的研究。 | ||||
(五)研究方法 | ||||
(1)文献调查研究法: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并进行充分检索、分析和利用,为确定本课题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 (2)行动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和访问调查表,对教师教育教学现状及当前数学实验校本课程情况进行调研,以便在实践构建中增强针对性。 (3)课例研究法。借助一些课堂教学案例深刻描述,以案例的方式呈现课堂教学中一些典型的师生行为表现和情感的状态,追踪课堂教学效果,整合教学资源,形成教学文本。 (4)行动研究法:教引导教师对数学实验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过程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然后进入研究现场,进行观察,访谈,整理分析资料,提炼研究成果或自我反思以及后思后的行为跟进,以此循环并在过程中调整研究措施,探索实践规律,通过撰写自己的心得、相关课例与案例等分析,形成研究成果。 | ||||
(六)实施步骤 | ||||
1.准备阶段:2016.5——2016.12 启动、筹备、学习理论、组织问卷调查、讨论、论证、确定方案。 (1)成立课题研究组,组织研讨,明确目标,分配任务。 (2)对相关人员进行数学实验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的校本培训。 (3)完成数学实验校本课程教材开发与实施现状的研究,完成调查报告一份。 2.实施阶段:2016.12——2017.12分二步实施 第一步:2016.12——2017.6 (1)制定数学实验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方案。 (2)重组与优化数学实验校本课程内容的研究。 (3)实施行动研究开发校本课程,全面实施方案,深入展开研究,形成符合我校学生完整数学发展的数学实验校本教材 (4)完成数学实验校本课程实施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第二步:2017.6——2017.12 (1)完成数学实验校本课程对学生数学能力和数学发展的影响研究。 (2)完成数学实验校本课程对学生完整数学发展的评价研究。 3.总结阶段:2017.12——2018.6 反思研究过程,整理相关资料,撰写研究总结报告。 (1)完成研究总结报告。 (2)整理编辑数学实验校本课程案例成果集。
| ||||
(七)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 ||||
1. 主要观点: 数学实验注重操作与实践,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变“看演示”为“动手操作”,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学生在数学实验活动中,主体意识得到了发展,体验到发现知识的乐趣,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拥有了创新的机会。我们认为: (1)数学实验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数学实验是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试验等实践活动来进行数学学习的一种形式,是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通过自己动手、动脑,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获得经验,主动建构并发展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的活动过程。 (2)数学实验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数学实验注重实测与直观,让数学在实验的过程中对所研究的内容“可视化”,让学生从中获得对数、形的理解,并逐步对其适度抽象,进行更高层次上的“再实验”,进而体会数学的研究方法和构成体系,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并改造着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 (3)数学实验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杨振宁先生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 数学实验能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维,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还能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真切感受到发现的快乐,在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4)数学实验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具有数学目标的主动学习的结果,它源于日常生活经验,但又高于日常经验,它专指对具体、形象的实物进行具体操作和探究所获得的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是过程、是经历,主体性、动态性、活动性是其主要特征,获得的途径主要在“做数学”的过程中获得、在“数学化”的过程中获得、在“数学探究”中获 得.。因此,“数学实验”也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一种重要途径。 2、可能的创新之处 (1)数学实验校本课程内容上的突破。在《数学实验手册》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开发符合我校学生数学发展的数学实验课程内容且有别于《数学实验手册》中的有关内容。 (2)数学实验校本课程实施方式的多样化。如:课堂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授课地点不局限于教室等。 (3)多元化的评价更能反映学生在数学上的发展。单一的考试成绩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的数学情况,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许多同学可能分数不突出,但在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上有着很强的能力,通过校本课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好地展现学生数学的发展水平,更具体更全面。
| ||||
(八)预期研究成果 | ||||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完成时间 | 责任人 | |
阶段成果(限5项) | 数学实验校本课程现状及不足研究 | 研究报告 | 2016.12 | 巢丽娟 |
初步数学实验校本课程教材课程 | 校本教材 | 2017.6 | 钱程、陆金伟、葛娟萍 | |
数学实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的个案分析及教学反思(不少于10篇) | 教学反思 | 2017.6 | 全体组员 | |
数学实验校本课程授课实录(不少于3课) | 课堂实录 | 2017.08 | 全体组员 | |
数学实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相关论文(不少于10篇) | 论文 | 2018.02 | 全体组员 | |
最终成果(限3项) | 基于数学实验的校本课程教材 | 校本教材 | 2017.02 | 钱程、陆金伟、葛娟萍 |
数学实验校本课程优秀案例精选集 | 案例选集 | 2018.05 | 葛娟萍 | |
数学实验校本课程研究报告 | 研究报告 | 2018.06 | 钱程 | |
(九)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主持人、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研究基础,包括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先期调研和已有相关成果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1.主持人概况。本课题组主持人一直参与市级课题《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并长期独立主持多个校、区级微型课题,不仅对研究深感兴趣且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多次发表文章,每年都能在发表一篇以上省、市级论文,并能在评选中获奖。 2.成员概况。本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能力:核心成员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参加课题研究者亦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教学方法和实践经验。所有的参与者都有论文在省、市级中获奖或发表。 3.研究基础。经过多年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我们已具有一定的专业教学水平和教学理念;并拥有具备较丰富技术知识的教师作为课题研究的主力军;形成了初步的校本课程教材、教法,并初步显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在开发与实施课程过程中我们已详细参阅一下资料: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义务教育《数学实验手册》董林伟主编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3)《数学家的眼光》 张景中著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4)《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教程》 全国数学建模工作委员会编 (5)义务教育《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江苏科学出版社 (6)《初中数学学习自主性课外活动设计》 上海教育出版社 (7)《无处不在的数学》 中国出版集团 (8)《生活中的数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 4.时间保证、科研手段 本课题研究的是校本课程,是现阶段学校课程建设的一块主要内容,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从理论到实践,人人负责到位。以我校校本课程为载体,以数学教研组为团队,运用录播设备,给予本次研究强大的推动力。 5.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 (1)学校领导对本课题的重视,他们对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全面的支持,并对本课题的研究实现全程管理,确保研究按计划高质量完成。 (2)本课题的提出符合素质教育及现代化教育,课题源于教学实践,因而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较强的实践意义,这是本课题的重要基础。 (3)制定了具体详细、操作性强的实验方案和明确的研究目标,且研究内容明确,方法合理,这是完成本课题的重要保证。 6、经费保障 学校对各级课题有专项经费。
|
三、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意见
本单位完全了解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十三五”规划课题管理的精神,保证课题主持人所填写的《申报评审书》内容属实,课题主持人和参与研究者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适合承担本课题研究工作。同意申报。 在该课题研究周期内,本单位愿意为该项研究提供研究便利,如课题获准立项,本单位愿意根据课题研究所涉研究任务,提供适量的研究经费。
公 章 年 月 日 |
四、辖市、区管理部门意见
公 章
年 月 日
|
五、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意见
公 章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