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文献资料:学习心得之《写作教学教什么》读后感(姚婧晔)
发布时间:2019-01-1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芦启顺


“身临其境”学写作

——读《写作教学教什么》有感

姚婧晔

一直以来,在语文课堂上,作教学一直是个困难的问题。大多数时候都是老师讲,学生听,没有思考也没有互动。这种教学方法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教师觉得没什么可教的,学生觉得没什么可写的。对于习作教学,起初我们认为是不可教的,让学生自行领会就可以,后来渐渐觉得是可以教的但是怎么教却不知道,于是开始关注"怎么教”,而现在则聚焦于该教什么给学生?

前段时间有幸阅读了王荣生老师的著作《写作教学教什么》可谓是醍醐灌顶,受益匪浅。本书专注于对语文老师的教育培训,通过主题学习、共同备课、课例研究等多个工作坊进行了深度的研究教育,形成了一个“纸质化”的课堂,我们通过阅读本书,也像是在一个课堂上身临其境地学习不一样的教育方法。

1. 多听多练多感受

在主题学习工作坊中,王荣生老师首先对写作教学进行了简单分析,不仅对之前的教育方法进行了检讨,还指出了新的进展。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到写作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那么如何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呢?那就得多听多学多练。在我们实践教学里,大多数学生都不善于表达,写作也都是用一些套话,没有真正抒发自己的感情与想法。这也与我们大多数老师的写作教育方式有关,当我们布置一道写作题目给学生完成时,注重的是学生们写作的结果,而不是写作的过程。一篇好文章成篇固然重要,但是写作前的提纲更加重要。写作的过程中如何去构思,如何去思考文章的结构以及需要表达的主题和内容,这些都应该引起重视。只有教会学生们如何正确地开始写作,写作教育才算完整。

2. 因材施教有方法

王荣生老师在书中着重强调了交际语境写作的重要性,交际语境写作的教育需要老师们融入于日常生活中。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特别是在布置写作任务时,我们必须给学生们明确一个特定的语境,以至于学生们能更好地进行写作学习,有效地得到我们传输的知识。要鼓励学生们善于观察身边的细小事物,提别是在日常交际中,多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多进行训练。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也要采取不一样的教学方法,要因材施教,不能一股脑地进行应试教育,要选择合适地方法。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大多数都是全班同学统一进行同类型的写作训练,但很多时候同学们的问题都不相同,要进行学习改正的方面也不一样,因此,适当地进行分批分类型的写作教育,可以使得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提升。

3. 循序渐进常鼓励

作为老师,我们一定不能抑制住了学生们的写作欲望,并且应该鼓励学生们的学习欲望。对于那些对写作充满热情的学生,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一些投稿渠道,更加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使他们越写越有劲,从而更加注重写作教育,也更好地提升写作素养。对于不愿写作,害怕写作的学生,应该与他们多多沟通交流,消除他们心中的顾虑,循序渐进教导他们体会写作的快乐,从而更好地进行写作教育。

4.情感流露很重要

在书中的课例研究工作坊中,王荣生老师不仅列举了小学课例,还列举了初中、高中课例,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了写作教育的各个阶段面临的问题。在初中课例中,重点强调了基于学情的叙事写作以及基于真实交流的写作,突出了表达感情在写作中的重要性。但目前很多学生都是用些模板套话应付似的写作,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并没有真真切切是希望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这可能也与学生们的共情能力有关,现在大多数学生不太容易感同身受,即使阅读同一篇文章,对于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都理解不同,因此如何在文章中流露出真实情感,是初中写作教育中重点需要教学的部分。首先要改变同学们的写作态度,写作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地思想与感情,应该突出真实情感,这样地文章才更加生动。

 初中的阅读教学多是散文,文言文也是散文,我们现在教文言文,用得是一套现代的办法。教授《孟子二章》,讲论点、论证方法等,但这些是20世纪20年代我们从国外引进来的。古代人写文章要用章法,讲文脉,讲文气。现代写作教学教的最多的确实用古代的一套章法:开门见山,以小见大,首尾呼应,铺垫照应。这是古人写古文时常用的章法,现当代散文家写散文从来不用这些方法。散文本身是抒发自己独特的生活感悟,真情实感是它的生命。如果老师们用形式的、规范的办法去教,学生写出来势必要违反真情实感,这就导致文章生硬。

当代散文的核心是独抒心意,是没有章法和结构的规则和办法可教的。南帆教授是散文作家,用他的话来说,一讲规则,散文就死了。散文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独特的感受,独特的感悟;第二是形式上的创新,包括语言表达的创新。散文无形,内容上是独特的,形式上是创新的,这个东西是很难教的。散文只能触发、培育学生的写作热情,使得学生们更加愿意写作,更好地促进了写作教育地发展。

本书中还提到了很多知识,比如:写作是否可以教、写作与阅读的关系、写作与思维的关系等,也让我明白了写作教学到底教什么,到底怎么教。读完这本书,仿佛一场精彩的写作教育课堂结束了,真的是受益匪浅,我必将用书中所学的教育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更好地完善自己的写作教育方式,更加致力于学生们的教育事业。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常州市河海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519-85165862 地址: 常州市新北区百川路8号 技术支持:万兆科技 苏ICP备102015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