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作文里的时间
——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读书笔记
陈光华
工作之余,认真研读了王荣生教授的《写作教学教什么》,获益良多。读“课例研究工作坊”中的习作教学的课例,深有感触,记录下来以励今后的习作教学实践。
几乎所有的语文老师都在为学生习作中的一个问题困扰,这个问题就是很多孩子的习作字数寥寥,用一句俗语就是写成了“兔子尾巴”。我的班里也有几个这样的孩子。我曾经耐心地与这几个孩子进行过交流,他们的回答是“不会写”“不知道怎么写”。于是在习作中或者考试的时候,你就会看到他们拿着笔,对着作文本或者试卷苦思冥想却又久久不能下笔的囧态。
课例中周老师一上课就针对同学们的这个难题进行了布置:“现在我给每个同学发一张纸。等会要求大家5分钟内在这纸上写上一百来字的作文。”学生们听后连连说“不行,不会……”这与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情况是一样的。周老师并不着急,而是在这里设计了第一个活动。他做了一个动作,这个动作大约七八秒完成,要求孩子们把这个动作写下来。周老师的这个动作是这样的——他走出教室。然后大步走进教师,走上讲台,一拍桌子,大声说:看后面。做完这个动作之后,孩子们动笔在五分钟内完成习作,题目自拟。五六分钟后,开始了第一次习作交流。周老师请三位同学当场朗读自己的习作,并给予适当地点评。然后话锋一转,马上发问:“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让大家尽兴,这个环节,我们就先活动到这里。现在呢,我要提高一点儿要求,就这么几秒钟的事情,如果要大家写成一千字的文章,大家觉得有困难吗?”孩子们惊呼“肯定不可能”。
于是周老师进行了第二次活动。他带领同学们观看了两个小视频,一个是“姚明灌篮”,另一个是《灌篮高手》中“流川枫灌篮”的片段。在这个活动中,周老师利用了计时器,分别对姚明和流川枫灌篮时的时间进行了计时。结果是姚明灌篮用了不到24秒,而流川枫则用了189秒,相差165秒。问题来了,这165秒的差距是哪里来的呢?为什么流川枫的投篮过程会多出这么多的时间呢?孩子们很容易地回答“因为动画片里增加了有关场外和观众的内容”。于是周老师顺势引导到了“描写”上,孩子们马上七嘴八舌地总结出了“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在这时,周老师说道:“大家知道这么多的描写方法,为什么在大家的作文中几乎看不到呢?这就说明很多知识大家都有,但是不知道运用。现在我们来讨论‘流川枫’这段视频,他和姚明投篮的视频最大的区别就是把时间拉开了。拉开的时间里有给教练的,有给观众的……那么,刚才同学们写我做的动作时,为什么都只写我,而不写一写当时的环境啊,同桌的表现啊,如果把这些都加进去的话,会有多少篇幅呢?”其实,周老师在这个活动中是借助两个视频让学生体验到“生活时间”和“艺术时间”的不同,并把从视频中揭示出来的关键知识呈现出来为学生的理解服务。紧接着,周老师又让同学们观看了一个曲艺形式——“评话”,其中有个“小姐下绣楼”的动画片段引起了孩子们的思考。小姐下绣楼,下了两个星期还没有下来。在这里孩子们明白了拉长时间的三种方法:悬念、穿插故事和联想。读到这里我明白了,周老师设计的三个视频先后呈现,使学生在比较中能进一步领悟到: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时间可以随着作者的需要,任意地拉长。生活中发生的再短的事情,也可以通过各种手法,写得十分仔细、具体与丰富。孩子们在明白了之后,动笔十分钟又写了一篇关于在别人面前打喷嚏的糗事。这次习作对比上一次,进步巨大。
然而,这节习作课还没有结束。周老师又设计了一次活动——折纸飞机,然后飞出去。就是这个拿着纸飞机飞出去的动作,周老师磨学生起码磨了五分钟以上。这里的设计其实就是为了把一个非常简单的过程全部切割开来,否则学生很容易马上遗忘。这个环节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在关键的地方放慢教学的脚步,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把时间拉长。课后孩子们在写这篇作文时,全班平均字数达到了523个字,写得最长的同学竟然达到了1037字,可见效果非常好。
多年来,我们语文教师经常试图通过范文为例,试图教会学生写作,但效果每每不尽如人意。原因何在?因为任何一篇范文都是各类写作知识要素的浑然一体的综合体,我们的学生难以从中分解出需要的针对性知识。因此,这个课例给了我们启发。周老师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等相关资源的教学优势,从视频片段和动画片中提取了有效的写作知识,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这本书从写作教学的困惑出发,列举了很多教学的事例,也有许多专家学者的理论思想。作为一线教师的我,边读边消化。我还要在自己的课堂上不断地尝试,反思和总结,力争使自己的习作教学有比较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