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方寸之间皆语文
读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有感
高莉
近来读黄厚江老师的《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一书,我深有感触。
黄厚江老师说,语文失去了本真,被严重异化了。细想来,这真的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的教学理念层出不穷,而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却越来越不知该教什么、该怎么教了,学生只是成了考试的工具,老师仅有的任务就是教。以前的课堂,先生讲授,学生笔记,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诵读、识记,从拼音开始,字、词、句、段、文,一样也不落下,虽枯燥单调了些,但学到的东西却是实实在在的,所以要考我们这一代人,除非是不想学的,语文的基本素养大都是没有问题的。而今,条件好了,教学形式多样化了,课堂教学也生趣了,但学生却变得不懂语法、不会标点,甚至连个拼音都拼不来、写不像了,真是怪哉、怪哉!
我是一个喜欢踏实做事的人,所以我一直觉得基础知识很重要。于是刚参加工作时,确实有个很大的毛病,讲课太重基础、太细致,所以很多时候会走入一个当前语文教学的大忌讳——语文味不足。这也是我第一次公开课评课时同事向我提出的建议。确实,就拿一篇文言文来说,“言”固然很重要,但若只重“言”而忽略“文”的话,那就是只看到语文的“工具性”而看不到其“人文性”了,这可正与“新课标”中提出的“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相违背的。于是,慢慢地,我开始将重点转移,开始更多注重对文本形式、意义等的探究,可是又开始走向另一个误区——学生连最基本的字词句的意思都不甚明白,连文本内容都没有真正读懂,就让他们大谈写作技巧、作品意义,这不是很可笑吗?正如黄老师所说的“无本之木”。无怪学生在答题时常常会讲一些套话,就比如碰到一道说明文的语言赏析题,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这样的:这个词用得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如果删掉,就无法体现。瞧瞧教的多好,学得多好,全把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之精髓掌握到手了。可惜的是,大多数题这样空而泛地套答是一分不得的,你看这有多讽刺。这就是因为平时教学中我们太过注重分析方法,而忽略了最基本得问题——学生究竟有没有读懂课文呢?
于是,我开始陷入迷茫,究竟语文课该教什么?黄厚江老师在书中说,语文对学生的用处最基本的是两个:一个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语文,能够运用语文,会读会写会听会说;一个是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为学生搭建精神的小屋,或者叫建设精神的家园。而这两点归结到底,其实就是“新课标”中提到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而要想上好一堂语文课,就必须将两者统一起来。那么,如何将两者统一起来呢?黄老师认为,这两个方面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两者的统一是自然而然、和谐融合,并不需要刻意追求、牵强附会。故,“在语文教学中,语文的人文性总是在语文的工具价值实现过程之中得到体现得。”对此,我认为要完美地将两者统一起来实属一件不易之事,故我们对不必刻意为之,但必须得懂得把握好分寸。
当然,语文课除了教什么的难题,怎么教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以前好多学生总是觉得上语文课最没劲,听说读写之外就再无其他;甚至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只剩下听、读、记而已。在这样的教学中确实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来。都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失去了兴趣,也便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可能对一部分极理智的学生,他们尚且肯为了考试好好记一记,但绝大部分学生是“任性”的;即便是那部分愿意屈就的学生,真的学到知识有所收获了吗?怕只是在考试中能答题而已吧,未见得真的能提高语文素养!于是,我们千方百计地想出一些新花样,什么多媒体辅助教学,什么分组讨论,什么表演学习……不可谓不尽心,不可谓不绞尽脑汁。的确,我们的语文课变得生动多了,轻松多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喜欢上语文课了,上课也开始积极主动了,但不幸的是,大家并没有因为喜欢而学得更好,甚至还不如从前。这于我是深有感触的。
黄厚江老师在书中指出,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大多数人都能上得出的课,绝不是只有少数人或个别人才能上的课,那种唯新为好、唯奇为好、为“美”为好的评课标准是不恰当的。的确,如果我们过于注重形式,过于注重课堂气氛,或许是一堂适合表演的公开课,但不能算是一堂真正好的语文课。毕竟,评价一堂课好与不好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还应是学生究竟有没有收获,收获有多少?而在“表演”中,大多数情况学生学到的并不多。那么,这样的语文课又怎能算是上上等课呢?但同时,我也觉得黄老师有些言辞有失偏颇。就以教师的普通话来说,黄老师认为不必太过在乎,普通话讲的不好的语文老师未必就上不好语文课。但我却以为,能标准、流利地适用普通话教学是一个语文老师最基本的素养之一,若是学生连你说的普通话都不能很清楚地听明白,他们还有什么可能会学好你的课呢?况且,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若是两位教师同样充满感情地朗读一首诗,一位能适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而另一位则是用不伦不类的普通话,我想谁都会被前者带动情感,而后者带来的喜感多半要比情感带动更多吧。所以,谁说一堂普通话标准的“美”的语文课就不是好的语文课呢?至少,这是能锦上添花的。因此,我们既不能太注重形式,因为形式有时会扼杀内容;但我们也不能忽略好的形式也是有利于内容的表达的。究竟是华而不实,还是实而不华,我想都不尽然,关键还在于把握好分寸,以学有所得为最大目标!
“语文是难的”,分寸之间,须懂得把握,方能教好语文、学好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