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研究结果:论文获奖芦启顺《习得样例秘妙,提升作文能力》获得江苏省蓝天杯二等奖
发布时间:2021-05-16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芦启顺

图片14.png

3.习得样例秘妙,提升作文能力

——以统编教材初中习作中“样例”的有效利用为例

芦启顺

摘要: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叙事类写作又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类文体。要想学生写好叙事类习作,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很重要。其中“样例”的开发应用非常关键,为学生掌握好习作知识和技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笔者以初中语文教材叙事类习作为例,对“样例”在习作课堂的应用与创新作了研究,通过“样本应用”策略的构建和实施,充分利用“样本”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叙事类习作;样例;开发应用

一、背景分析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一直非常重视课堂写作的有效实施策略。即让学生通过研习课文(或范例)这一“样例”而习得写作的一些方法,通俗地说就是样例。多年的实践证明:“样例学习”为学生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示范,有利于学生的正确归纳,迁移和应用。“样例学习”容易上手,便于学生理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纠正了学生写作的盲目性。与传统的教学指导相比,“样例学习”提高了初中生叙事性习作训练的有效性。但是“样例学习”也容易出现学生一味机械样例、选材千篇一律、语言缺乏思考力、失真等诸多问题。从教师的教学方面看,容易出现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指导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教师贪多求全的心理往往导致眉毛胡子一把抓,基本不考虑年段特点,也不能较好地结合单元习作教学的重难点而设计练笔,单纯出示范文,使得学生的作文产生机械样例或套作现象。其次指导形式单一,缺乏体验性。习作指导原本应该是让学生体验的过程,但教师却以习作知识和方法的罗列替代。课堂的单一形式和缺乏经验也是指导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再次评改流于形式,缺乏有效性。老师对工作的评价是学生作文的风向标。纵观初中常态习作评改课,并没有依照学生阶段训练的一个着力点去引领提升表达,与随堂练笔或单元训练的重难点初衷不符,缺乏习作训练的一贯性。再或者就是只评不改,作文的评改课成了“纸上谈兵”,空洞说教起不到多大效果。

基于“样例学习”在习作课堂中的重要价值以及存在的不足,习作课堂亟待研究应用与创新“样例学习”的方法,让“样例”在七年级上下册习作教学中发挥更好的效应。

二、叙事类习作中“样例”的开发

初中语文教材主要由叙事写作训练的构成组成。“叙事、写人、状物、描景”类习作训练。其中,记事、写人类文章又占了多数,写人离不开叙事,叙事一定落实到人。因此,笔者以为,初中阶段练好了叙事类文体,也必定打好了作文的基础。本文的研究以七年级上册叙事类习作为例,探究“样例”的开发及应用。

(一)“样例范例”的开发应根植于教材

教师有效地“教”必须建立在对各个阶段习作教学目标的定位上,只有当培训的目标有“谱”时,学生的“学习”才能有效。因此,“样例”的开发首先需厘清初中语文教材叙事类习作的教学目标,只有将螺旋上升的目标细化到各册、各个单元,“样例”的开发才更具有针对性。初中阶段起,学生的思维发展进入理性认识阶段,应着重培养他们发现事物本质和特点的能力,习作训练侧重于文本结构,并结合思维和语言的发展来完成习作训练。教师在开发“样例”的时候,应根据习作训练的特点,充分考虑课文“范例”特点,建立独特的“样例点”以最大化“样例”的价值。

(二)“样例范例”的开发基于学生的特点

一个单元中与习作目标关联的语言现象有多个,课外引入的资源也很丰富,但是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教师需要选择并进行“样本”选择和集中。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起点状况有所了解,而且要掌握知识的链接,在学生言语表达的“生长点”上恰当引导,层级推进,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提高。

简而言之,“样本”的发展和权衡的基础是所选择的“样本”是否为学生带来了知识,方法,语言技能等方面的增长点。根据核心目标的定位,坚持“一课一得”的理念,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应当渗透其中,力求无痕。

三、初中叙事类习作中“样例”的应用

如果说“样例”的开发在于“精”、“准”,那么“样例”的应用则在于“巧”“妙”。老师发现了文本的价值,并在围绕本体内容进行教学时,使用“样本”可以让学生体验从“认知”到“实践”再到“迁移”的过程,培植学生语感能力的生成与发展。“样例”让初中生们先有了参考和学习的对象,在理解吸收的基础上进一步创作,不断提高叙事性习作技巧方法。

(一)“样例”的应用要把握呈现的时机

“样例”经过筛选之后,在教学中还需寻找最契合的点来呈现“样例”,多数时候是在写前呈现,完成情境创造,让学生有参考和有东西要写;有时在写后呈现,通过比照、修改后获得提升;也有的时候是在写的时候出现了问题,教师适时呈现“样例”,让“样例”中的情境和学生生活实际有所碰撞和交融,力求发挥最大的功效。

例如,在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后,学生们了解了鲁迅先生描述自然风景的方法。包括从外形、颜色、声音、动作等多个不同的层面来展开描述。教师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学习鲁迅先生描写自然景物的手法,学生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仿写一篇和校园或者家乡有关的文章,这样的样例开发能够达到很好的写作效果。

(二)“样例”的应用要关注写作情绪的激发

学生学习中持久而强烈的愉悦感不是来自简单的赞美和欣赏,而是来自学习本身。汉语课堂必须回归学生的主体,促进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提供充分的话语,思考和探索空间,并建立一个独立和主动的学习过程。习作训练的重点是选材的角度、组材(讲究详略)。

文章《背影》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老父亲在送儿子到车站时买橙子的背影。当我提到构图时,许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写笔,并认为在作文中没有什么可写的。例如笔者班上的很多孩子的父母因为工作繁忙,已经有两年没有回家过年了。但是,当让孩子们表达对父母的感受时,学生们却感觉到无从下笔,因为生活中孩子和父母已经习惯于将自己的情感深深的埋在心底,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因为很多次远在外地的父母打电话回来聊天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吃饭了吗?作业做好了吗?”除此之外好像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了。

针对这种情况,在学习《背影》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集中阅读文本,仔细探讨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一位学生说道:“我通常认为爸爸妈妈不爱我们。我现在知道我们不知道父母的爱,”另一位同学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我的母亲在出门上车时紧紧握住我的手。我不明白为什么?现在想起来应该是妈妈舍不得我”。在学生告诉我的同时,我播放了一个在大屏幕上送回现场的父母视频。有的家长说:“孩子,一定要认真学习,听老师的话,爸爸妈妈在外地工作,虽然条件艰苦,但我很高兴你可以努力学习”,“有些家长说:“孩子,加油。虽然爸爸妈妈不在你的身边,但是我们相信你是最优秀的,加油”。看到妈妈和爸爸的亲密面孔出现在大屏幕上,热切的话语在耳朵里回响,孩子们的眼睛湿透了。他们的情感被唤醒,受到启发,泪流满面的孩子们讲述了自己和父母的感人故事。藏在内心多年沉淀的情感被激发,孩子们都有了表达的冲动,有了真情实感的流露,写作也就更加自然和具体了。

总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于器”,初中语文习作教学中,“器”是作文知识、技能,但不是什么知识、方法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利器”。只有有利于学生习作的知识与方法,也就是学生学习优秀范例后而发展出的修改、再练习能力,才是这一阶段学生言语发展的利器。“评价法则”不是让学生“以葫芦画”为榜样,而是让学生“八仙过海,充分激发潜能”来创作;不是中规中矩地去仿,而是想方设法去发挥创造力;不是百川归一,而是百舸争流。从模仿到创作,这是“样本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样本学习”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继明.畅谈初中语文如何以阅读方式开拓习作视野[J].学周刊,2014(26):153.

[2]钟志杰.刍议层递式教学法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相关运用[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03):36-38.

[3]蔡淑婧.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微[J].成才之路,2014(28):49.

[4]丁燕娟.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2):247-248.

[5]吴学俊.初中语文习作作业设计策略研究[J].教书育人,2018(29):78.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常州市河海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519-85165862 地址: 常州市新北区百川路8号 技术支持:万兆科技 苏ICP备102015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