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基于“核心素养”的新型评价体制
尹俊君
在读完了《深度学习》这本书后我感觉收获很多。在读的时候其中很多的专业术语让我既感到陌生,但是在了解了定义后又让我觉得熟悉,让我对很多平日教学环节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来谈一下具体的感悟。
1.瞄准哲学对话水准的“对话指导”
在以前,也包括现在,许多老师课堂的授课模式都是“存储式教育”,儿童成为“存储所”,而教师则成为了“存储者”。而面对新课标的要求,想完成深度学习,我们要在课堂上要。这种对话我认为可以是学生对老师,这是一种最传统的方式。也可以是学生对学生,乃至学生对客观性的知识。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对话中完成各种实践,从而理解知识,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在各种对话水准之中,最高的水准是“真实性问题解决的讨论”。讨论不停留在某个主题,而是将真实性问题的解决作为目标。为了达成这一水准,“哲学对话”值得我们学习效仿。其中提到了很多在对话及表达中必须遵循的规则,其中几条:“容许闷声不响”“宽容不理解”让我感触很深。在以往的讨论中,我们总是认为大家都要积极发言发表见解是好的状态,但是这两条准则则不然。其实目的是第一要鼓励学习者把“不懂,不理解”表露出来,第二是鼓励认真倾听。目的其实都是为了更好的讨论效果,更好的理解,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2.基于“核心素养”的新型评价体制
长久以来,评分制的评价体制主导着教师以及学校对学生的评价。随着近些年不断的学习大家逐渐认识到这种体制的弊端,其实分数并不能代表一个学生的能力,更有甚者分数成了判断学生成功或失败的标准,这样做是有失偏颇的。那么想要围绕“不评分制”展开,有几点我认为是需要注意的。一是要立足于三项基本原则,为:贯通性、囊括性、持续性。这几项原则为评价的全面多样,科学严谨奠定了基础。同时还有一些准则要遵守,其中“兼容适应可能性与预测不可能性”这一点我认为需要我们注意,在21世纪所要求培育的人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适应进化的环境的必要性,和在不可预测的情境下做出适当的决策。这一点就很好的体现了新时代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评价时教师可以多在这方面关注,引导学生提升相关的能力。那么为了达成“不评分制”,我们可以进行若干举措:第一,探讨并明确学习的“达成目标”。第二,形成并分享日常的反馈模式。第三,改变教师的教学用语。这几条让学生从目标、习惯方面入手,教师从教学方面入手,引导形成“不评分制”的评价体制。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多多学习运用,形成基于“核心素养”的新型评价体制。
以上就是我在研读了《深度学习》后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多多交流,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