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迟开的花朵”更绚丽
——班主任工作中后进生管理实践创新研究
常州市河海中学 朱 虹
摘要: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培育。而任何一个班级都存在着数量不等、程度各异的后进生。如何转化这些他们成了班主任工作的重点、难点。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转化后进生的先决条件是把握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和“后”形成的因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寻求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使这些“迟开的花朵”开得更加绚丽。
关键词:
惯性思维 转化 后进生
正文:
众所周知,班主任工作中,转化后进生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容推卸的责任。可以说,一个班级的“转后”工作的顺利与否,直接关系到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做能否顺利开展,关系到整个班级的良好班风能否有效形成,关系到整个班级乃至整个学校中考的成败,因此班主任的转后工作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但是我们的班主任在转后工作中,在那些我们自以为得意的处理后进生的“老办法”里,往往存在较大的误区。下面先谈一谈我们处理后进生的一些惯性思维和惯有办法。
首先,有些班主任在潜意识中容易将后进生当做“敌人”。每一个老师都会喜欢听话的、好学的、成绩优异的孩子,这是人之常情。老师往往将这些“好孩子”当做自己的好朋友、好帮手,倾注了无比的爱心,却将那些成绩差、不听话的孩子当做“敌人”,不顾效果地去批评、惩罚,尽管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但却很容易扩大我们与后进生的矛盾,学生终究是敏感的,能够很准确地感受到班主任对待自己的感情,当你带着“敌对”的情绪去处理后进生的问题的时候,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不配合班主任的工作,这就使得这些“敌人”成为我们工作时的障碍。
其次,有些班主任在对待后进生时候缺乏耐心,认为自己教育过了就不该再犯。我们都知道,教育不仅仅需要爱心,更需要耐心。孩子正因为是孩子,所以才会犯错,而教师如果用对待成年人犯错的态度去对待学生,那么只会适得其反。有些老师只要看见班上的“淘气鬼”犯错,就一肚子气,怎么也不可能心平气和地去和该学生沟通,心里只想着“为什么屡教不改”,但问题的关键就是,孩子往往就是无法做到被你教育一遍后就永远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因此我们在做后进生工作的时候就必须耐心,不能操之过急。
第三,有些班主任在对待后进生的时候,总是持着“高高在上”的态度。对待后进生时,尤其是当他们犯了错误的时候,我们总是把自己当做一个“审判者”乃至于“惩罚者”,不愿意去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只求一罚了之。教师与学生不可能做到完全平等,但这句话或许可以用在课堂或者其他地方,但在对待后进生的问题上,教师更应该把身份放一放,将自己放在和学生一样的地位上,和学生平等,就是要能够去设身处地想一想,为什么他会犯错?如果我这么处罚他会不会自暴自弃?有时候多想一想,可以避免出现很多预想不到的问题。
第四,有些班主任在对待后进生的时候,总戴着“有色眼镜”,一有风吹草动就重点防范,自诩为“防患于未然”,缺乏对学生的信任。殊不知,这样严重伤害了后进生的自尊自信,也降低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试想,一个始终不信任学生的老师,又怎么能够得到学生的爱戴和信任呢?
这些都是我们在平时对待后进生时候惯用的一些方法,有些看似是积累了多年的经验之谈,甚至操作起来“卓有成效”,却不知道,后进生对老师的信任、对未来的憧憬、对校园的期待,就在我们的这些自以为是的方法经验中抹杀得一丝不剩,因此我们在对待后进生的时候,应当想一想,能否有新的办法,去培养他们的自尊自信,赢得他们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下面简单谈一谈对于后进生转化工作中,一些创新观念和措施的想法。
一、分析原因,让“转化”有的放矢
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想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首先要了解他们,要了解他们成为“后进生”的原因所在。后进生不是天生的,也没有哪一个孩子自己想要成为“后进生”,而是有一定的原因所致。要教育转化后进生,就要了解和研究后进生,才能把握其思想脉搏和行为倾向,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开展转化工作。因此,寻找后进生形成原因,是转后工作的先决条件。在转后工作中,首先要听取家长的意见,了解孩子的状况是否与家庭教育有关;也要倾听任课教师及学生的反映,了解孩子在课上以及课间的情况;更要注意观察他们的言行表现,在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后,冷静地分析每一个后进生成因,并将他们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其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来解决。
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个学生,平时不愿按照老师要求完成作业,还喜欢和同学哄闹,总是在班上调皮捣蛋,惹是生非,开始觉得很生气,自然而然把他当作一个“差生”去对待,但是无论是批评还是惩罚,都不见好转,后来经过和他家长谈心,发现这个孩子从小学起就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却偏偏不能如愿,因此只好故意违反纪律、惹恼同学
二、不吝尊信,让“转化”切实执行
自尊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进步的动力之一。后进生在家中得不到家庭的温暖,经常遭受家长粗暴的训斥和打骂;在学校得不到老师、同学的理解;还要受到一些人的冷眼、讽刺和挖苦。因此,他们比其他学生更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尤其对于初中的后进生而言,也许从小学到初中,长期缺乏老师,家长以及同学的尊重,他们在内心必定是渴望得到尊重与信任的,所以,在批评他们时,首先要尊重他们,再注意用适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教育就是信任”。如果说爱是教育的前提,那么信任便是教育的开始。 信任学生就是相信他们的自觉性和进取意识。一般来讲,后进生会主观地认为老师瞧不起他、不信任他;他们想努力上进、改过自新,却既管不住自己,又怕别人讽刺、挖苦。根据后进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在做转化工作时,不持有偏见,充分信任他们,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满足,促使他们主动地把这些闪光点发扬光大,在如此的良性循环中,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不断激励他们去完善和超越自己,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树立牢固的心理基础。
每个班级都有一两个“刺头”,我带班的时候也遇到过一个,小学时候偷钱、打架、翻墙无所不能,进了初中第一周就去偷同学的伙食费。开始也让我很头疼。但是这个孩子嘴巴很甜,喜欢哄老师,于是我将计就计,假装被他哄得很开心,他犯小错误的时候我总是很快就原谅他,只要他保证下次不犯,我每次都不做深究。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他犯错的次数越来越少,甚至有时候会向我报告其他同学犯错的“小秘密”。等他毕业后我和他聊天的时候,他告诉我,正是因为我之前对他的尊重和信任,让他不再好意思犯错,给老师添麻烦。这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原来尊重和信任要比一味的责骂惩罚有效地多。
三、传递爱心,让“转化”不断内化
曾经带的班上,有过这样一个女生,父母离异,父亲已经不再和女儿联系,年轻的母亲一心想要再嫁,却把女儿视作累赘,对女儿的学习不仅不闻不问,生活上一有不如意就是又打又骂。女孩的学习十分糟糕,并且在班上极度缺乏自信,同学们也不喜欢她。开始我对她也没有什么好感,甚至有些厌烦,总觉得这个女生不仅学习能力差,连基本的为人处世都做不好。但是一次教师节,她给老师送了一份礼物:亲手画得画,我曾听说过她的美术不错,但这次拿到礼物才真的发现她很有绘画的天分。这份礼物打动了我,让我明白,所谓的“后进生”和其他学生一样,也有各自的天分的特长,也有一颗对老师感恩的爱心,
四、及时巩固,让“转化”可持续发展
初中年级的转后工作常常出现如下情况:找他们谈话的头几天,往往表现有所改观,但很快就原形毕露,使得教师的工作前功尽弃。步入中学的孩子,心智相较已经开始成熟,有了一定是非观,即使那些所谓后进生,大多也明白自己做的事错在哪里,但他们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意志力薄弱,无法坚持改正。一些后进生之所以屡屡犯错,是因为薄弱的意志力导致他们在错误面前能说不能做,要做但又不能坚持,没有恒心,缺乏毅力。后进生转化过程中之所以经常出现反复,原因就在于此。显然,反复的次数越多就越不利于转化工作的进行,而要减少反复的次数就应该培养后进生坚定的意志,努力纠正他们不良的行为习惯,在这个培养和纠正的过程中,由于后进生本身的意志力薄弱,自然就离不开老师的严格要求和监督,因此我们在转后工作中,必须要做到严格要求、及时巩固。
总之,在复杂而反复的后进生转化工作中,首先仔细分析后进生形成的原因,以满腔师爱为前提和基础,给予后进生以真诚的尊重、理解和信任;然后辅以必要的严格要求,落实转化措施;最后唤起后进生自我教育的意识,依靠他们自身的力量最终完成转化目标,如此一来,才能在转后过程中有所收获,从而使这些“迟开的花朵”开得更加绚丽。。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班级管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高谦民,黄正平.小学班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李洪元,陆士杰,龚维珍. 后进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M]. 科学出版社.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