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德育生活化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6-06-3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芦启顺

德育生活化策略研究

常州市河海中学 芦启顺

摘 要:

传统德育以说教灌输为主,忽视学生的生命主体地位,忽视人的现实生活需要和个性发展。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应当建立一种新型德育模式,将德育生活化,让生活成为德育的中心。推进德育生活化,其策略主要包括德育目标立足现实、德育内容立足生活和德育方式立足人性三个个方面。

关键词:德育;生活化;策略

 

  文:

传统的学校德育,过多的强调形式,重在说教,轻于体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从而导致学生对传统的学校德育产生厌烦、排斥甚至逆反,学校的德育成效令人担忧。有鉴于此,近年来,“让德育回归生活”逐渐成为教育理论界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德育理念,新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德育的目标: 让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实现德育生活化。德育生活化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在实践中体验,在活动中成长,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一、德育生活化的内涵

杜威认为:“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既没有道德的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德育生活化就是德育要基于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积极开发生活中德育资源,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得体验感悟,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在生活中不断得到完善。

德育生活化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德育内容以生活为基础;第二,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主要途径为生活实践;第三,在德育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第四,以在生活中促进人格健康发展,体现生命价值为德育最终目的。由此可见,这种德育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德育中以说教灌输为主,脱离中学生生活实际,忽视人的现实生活需要和个性发展等方面的不足。

二、德育生活化的策略

德育生活化要求学校德育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人的现实生活需要,关注生命主体的个性发展,使主体通过生活的实践体验来理解道德要求,从而促进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完善。实施德育生活化需要我们做到:

1. 德育目标——立足现实

德育目标在相当程度上体现着国家、社会的期望和要求,反映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需要和追求。德育目标的制定,对德育的方向及其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德育生活化的理念,德育目标的制定一定要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

首先,德育目标要能体现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看作生活中的人,看作具有主体地位、有着主体需求、能够主动发展的人。德育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品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德育目标的制定中,要体现出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生活中去,发挥其主体地位,自觉形成良好的品德。

其次,德育目标要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和心理发展水平。中学生的身心处在一个不断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自身的成长发展使他们产生了道德需求。德育目标的确定在体现这种道德需求的同时,也要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超出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的德育目标,会让学生望而却步,失去努力的欲望和前进的动力。反之,则会抑制学生品德的发展,对其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最后,德育目标的制定也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其心理发展水平必然存在差异。即使是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其心理成熟度和接受能力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德育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段不同和个体差异。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德育的主体,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 德育内容——立足生活

陶行知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同样,没有生活做基础的德育就是死德育,立足生活的德育内容才会有生命力。把德育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实践中,让德育的内容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被学生掌握。比如学生自身的经历、家庭的生活点滴、社会上的热点话题等可以成为德育的内容。

德育的内容应立足生活,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环境、人与自然环境这四方面的生活基本上涵盖了学生的具体生活内容。作为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在具体实践中自觉地体现德育内容,培养自身道德品质。

“人与自己”要求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健康的心理是幸福生活的必备条件。在德育中引入心理教育的内容,如自信自强、阳光心态、面对失败、青春期困惑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对其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产生长久的积极影响。

“人与他人”要求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指导其学习和交往活动。学习和交往活动是中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关注他们的学习,引导他们学会与人交往,让他们在学习和交往中形成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学习态度,建立平等互助、诚信友善的人际关系。

“人与社会环境”要求引导学生关注并适当参与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问题也是我国德育的重要内容,在教育方式上应尽量生活化,避免形式化。可以设计各种活动,通过主题活动或参与相应的社会生活,如模拟法庭、模拟联合国、新闻发布会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在生活中掌握有关原理。

“人与自然环境”要求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态健康。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生态环境却日益恶化,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是世界各国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生态环境教育已经刻不容缓。教育者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热爱自然。

3.德育方式——立足生命

德育的根本目的指向的是人的健康成长、幸福生活。德育对人和生命的关怀是通过生活显现出来,并在生活中作用于每一个具体的生命个体。生活即德育的载体,德育生活化主旨就是肯定、尊重、挖掘学生生命内涵,让其感受到自身的生存价值,使其感悟并能享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让自己生命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立足生命的德育方式就是要求我们关注学生当下生命成长的需要,让其体验到当下的生活乐趣和生命价值。德育要重视现在,关注学生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挑战与诱惑以及所获得喜怒哀乐。“人应该是凭着自己对生活理解的逐渐积累与反思走向属于他的真正的人的生活。而不是被牵引着走向一种既定的生活模式。”刘铁芳教授“让德育回归生活”的理念就是要求教育者把德育渗透到学生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每一天的健康成长,将德育对人和生命的关怀通过具体的生活作用在每一个学生身上,使其感受到当下生活的美好,享受到生命成长的快乐。所以,德育要关注学生当下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压力与挑战、挫折与成功,培养其直面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立足生命的德育方式还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在对可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中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德育生活化引领人去追求生活的意义,但生活的意义显然不能仅仅局限或停留于当下的生活,人对生活意义的建构更多的是来自人们对意义世界的渴望与追求中。德育生活化让学生既感受到当下现实生活的幸福,又认识到追求未来理想生活的崇高。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引导学生紧跟时代潮流,挖掘生命的精神需求,使学生在当下生活的充盈中,保持不懈追求奋斗的激情。

德育生活化,是教育理论界针对传统德育脱离生活实际等弊端而提出来的。但德育生活化的提出并不是对传统德育的全盘否定,而是指要让德育回归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德育生活化的理念,要求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挖掘德育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生命体验和生活实践,使学生在对真善美的追寻中不断提升人的生存质量和生命价值。

 

参考文献:

[1]刘铁芳.现代德育的困境与德育向生活的回归.上海教育科研.1997.07

[2]吴海燕.德育生活化—种开放式德育.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3.03

[3]刘铁芳.面向生活引导生活一回归生活的德育内涵与策略.教育科学研究.2004.08

[4]武国森.创新德育模式 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教育革新.2011.06

[5]陶行知.大教育书系:教育的真谛.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3.09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常州市河海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519-85165862 地址: 常州市新北区百川路8号 技术支持:万兆科技 苏ICP备102015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