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兴趣个性化培养
刘璐
江苏省常州市河海中学,江苏 213022
摘要:《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由此,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个性化阅读教学已成为一个时代的课题,吸引着我们向这一领域深入探究、大胆实践。也只有把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新理念贯彻到当前的语文课程中,才能培养出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人才。关键词:阅读;语文课程;个性化培养
一、 前言
阅读是日常生活中所必须的基本技能。比如读书看报,阅读书籍文案等等,然而在当今五颜六色的世界里,充斥着各种快餐文化,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个性化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对于学生阅读兴趣个性化培养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能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实现这些目标,其实很不易,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最大限度的来培养这些能力,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向学生灌输这种理念显得尤为紧迫。
二、 阅读个性化含义:
个性化阅读这个词语本身是一个外来词语。欧美等对此的研究走在前列。阅读过程是学生自己用心体验、理解、感悟、分析、思考的过程,而不是记忆现成结论的过程。
三、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个性化方法: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个性化培养中的自主地位。
学生作为有思想、有个性、并具有主观能力与作为的个体,都具有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赏析、独立判断的能力,这是不因为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作为阅读的主体的学生,必须有自主性,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文本内容,结合自己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去理解文本的内涵、也会用自己的思维与行为规律去评价文本的意义。阅读是学生作为独立个体自主完成的任务,教师不能越殂代庖,不能用自己的思考代替学生思考,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评价强加给学生。老师需要做的是,在课堂上积极的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外积极的引导学生去欣赏文学美,但是不可强加自己的观念。因为阅读就是在与作者的灵魂交流,它需要心灵的碰撞,而不是刻意的、矫揉造作的捏造学生所不能体会的幻像。
2.挖掘学生阅读兴趣个性化培养中的创造性。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明确作为个性化阅读教学主体的学生,他们的气质性格、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智力和特长各不相同、各有侧重,时刻展示着自己的独特个性。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强调的就是尊重生命独特的感悟,给每个生命发言的权利。这就是学生的创造能力,所谓创造就是独特个性。而文学的本性在于创造,其使命与一切墨守成规、刻板一致、千篇一律是不相容的,创造必然导致多样性。在文学领域,只有不拘一格才会呈现出丰富多彩和生机勃勃的活力,而同质性、统一性必然导致文学生命窒息。由此可见,培养学生阅读的创造性、多样性也是非常重要的。老师需要做的是承认差异、认同差异、鼓励差异、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发掘每个学生的阅读潜能,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3.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习惯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培养好的阅读习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日积月累。培养好的习惯并不容易,要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一切学习的源泉。毫无疑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多年教学经验得出:学生对某门学科有了兴趣,就会自觉地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然而,学生阅读的主动态度和参与意识不会自然形成的,它必须通过教师长期不懈的培养。课堂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主渠道,又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表现欲,鼓励学生勤思考,多提问,不断发现和探索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应包办,而应注意诱导和启发,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让学生多讨论。
四、结语
主体性的阅读教学的开展就是要从点燃学生的好奇心入手,培养学生广泛、积极、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当阅读兴趣达到一定程度,也便会演化为一种热情。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一切功课就会被当作礼物来接受。”因此,阅读兴趣的个性化培养就是要注重学生个性,注重引导,注重培养兴趣。
参考文献:
[1]柯珍华.中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D].上海师大硕士论文.2012年4月.
[2]吴永恒.谈谈初中阅读教学中学生个性化快乐阅读的发挥[EB/OL].江西教师网.201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