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渐入佳“境”,境中无“境”
发布时间:2016-06-3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朱虹

渐入佳“境”,境中无“境”

——以《“和同为一家”》一课为例浅谈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

单位:常州市河海中学            姓名:朱虹

摘要:

历史情境的创设,可以将历史复原,使学生在身临其境、心感其情的状态中达到主动学习历史知识的目的,所以情境的设计必须精心。以《“和同为一家”》的教学为例,教学情境的设计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师生和谐交流中推进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理性思维、感性认识。再配合以潜移默化的氛围营造,教学中的历史情境可达到境中无“境”的境界。

 

关键词:

情境教学    历史情境    情境设计

 

正文:

有这样一个比喻:把一勺盐放在你面前,你可能难以下咽,而把这勺盐放入一碗汤中,你就会觉得可口适宜。联系到历史教学,我开始思考:如果历史学习是一勺盐的话,那么什么才是那一碗汤呢?一路实践,一路思索,我终于找到了那“一碗汤”,那就是教学情境。学习与情境,如同盐与汤,只有把学习置于具体的情境中,才能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享用到汤的美味。

一、找到“这碗汤”——何为情境?为何“情境”?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按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规律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情境”与“情景”是不同的。情景指客观存在的直观、具体的场景,情境指与主体活动密切相关的特定背景,内涵要比情景丰富、复杂。通过比较我们可以认识到教学情境不是简单的客观存在,需要教师进行精心创设。

那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有哪些创设教学情境的途径呢?教师语言、情感的渲染,多媒体音频、视频文件的运用,学生的表演,相关图片、资料的展示,实地参观等等活动,都属于情境教学。

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情境,会给他们带来“直接的印象”,激起他们的情绪,又成为一种需要的推动,成为学生想象的契机。而历史教学正需要这样精神上的互动。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心感其情的状态中达到主动学习历史知识的目的,它能使授课方式趣味化,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

二、精心调配——师生合作,渐入佳“境”。

《“和同为一家”》一课介绍了唐朝民族友好往来的典型事例,展现了大唐开明的民族政策以及融洽和谐的民族关系。本课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唐朝“开放”的胸襟,更为以后学习统一多民族的融合发展史,树立中华民族和谐发展的意识做好了铺垫。因此,我设计如下教学情境:

(一)从现实情境出发,让人人有话说,拉近学习主体与学习客体的联系。

杜威曾说过:“学习是基于真实世界中的体验。”置学生于丰富的教学情境中,以情境唤起学生的生命体验,这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基于对学生的基本了解,《“和同为一家”》一课,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问题:“你身边有少数民族的朋友吗?”“你和他们相处的融洽吗?”于是,在课堂上,我们看见了争先恐后分享自己经历的孩子。有的说自己家的邻居是少数民族的,有的说自己的同桌是。经过一番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并感受身边和谐融洽的民族关系。由此,开始引入唐朝和睦的民族关系史的学习,定下了全课学习的基调。

(二)共入历史情境,由静及动,展开联想的翅膀。

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蕴含的丰富信息来诱发学生的好奇之心,使学生走入“情境”而愈加入迷。本课第二部分“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的教学中,我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课本中《步辇图》上分别是哪个历史人物?你是通过什么‘侦查’出来的?”孩子们细致地观察图片,找到了仪态、服饰甚至是造型上的种种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于是,阎立本笔下的静态的《步辇图》在孩子们善于发现的眼眸下生动起来了。在分析好人物后,我又设疑:“不知道他们在聊些什么呢?”同学们又饶有兴趣地思索、讨论起来。此时,教师说道:“别着急,他们已经穿越时空,来到我们的现场!”由此,引出学生的课本剧表演。课本剧表演中,无论是小演员,还是小观众,都愈加投入。因为原本静于纸上的人活了,情境由静变动,于是,学生带着思考进入了课本剧情境,进一步加深了入“境”的层次。

而在课本剧后,教师又让每一位学生进入新的角色:“如果你是吐蕃的居民,看着文成公主浩浩荡荡的车队,你猜想上面有些什么物品呢?”学生个体参与的热情又再次被点燃,纷纷罗列自己所联想的物品:种子、珍宝、瓷器、茶叶等等。当然,此处要注意对一些基本史实的纠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境”的解释相当精辟,他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我认为情境教学法中的“情境”也应当是一种意境,是虚实相生的,亦是每个个体都需要的一种生命体验。

(三)探究、发现,各显其能,历史情境中的理性思维提升思考境界。

创设情境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当学生进入某一情境中去,达到情境情感体验的境界,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在这一情境中进行思考,让感性知识与理性思维相结合,在此过程中,学生建构自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评价。

《“和同为一家”》一课中,当学生感悟过文成公主入藏的重要影响后,教师开始组织学生重走“文成公主入藏路线图”,根据比例尺和图册上的信息计算路线的长度。学生们纷纷开始自己动手测算,大都采用常规的方法:化整为零,将弯曲的路线分成线段逐个测量。交流时,有一个孩子带上来一把尺,当所有人都不以为然的时候,他把自己的软尺顺着路线图开始扭转弯曲,现场的学生恍然大悟。在探究中,学生寻找着最准确的测算方法,也在感受着文成公主入藏的长路漫漫。这就是一种理性思维与感性认识的切换、汇通。孩子们的测算结果与历史上记载的路线长度还有差距,此时,教师进一步追问:这是为什么?难道哪里走过的路被我们忽略了?学生继续思索,更完整的还原入藏的艰险:计算不到的路程在翻山越岭之间,在险要崎岖之路上。通过计算、推理、体验,学生感悟到了文成公主入藏的艰辛,认识到她是一位伟大的女性。

三、微火加温——氛围自然,境中无“境”。

笔者认为教学情境的设计的最佳效果就是忘记身处情境之中。所以,在教学中除了固定的教学环节设计情境外,还要佐以其他的手段营造逼真的情境氛围。教师语言的描述、情感的铺垫,多媒体的适时运用,图片的恰当引入,这些都会使情境更为自然、和谐。当师生在没有专制、压力、戒备、怀疑、阻抗的情绪中交往和沟通,可以共同探究、合作讨论、彼此争辩、畅所欲言,呈现着一种生态平衡之美,使课堂气氛活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教学目的。

这类情境的安排就像是煲汤的微火一般,火力虽小,但渗透力强。在《“和同为一家”》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些“微火”。

(一)音乐渲染,表达提升。

在上课前,我与同学们一同欣赏了少数民族歌曲串烧,孩子们聆听着欢快的乐曲,感觉别有“风味”。这样的氛围渲染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新课结束后,孩子们畅谈了对唐朝民族关系的印象以及对当代民族关系的想法,在热烈交流后,教师设计了合唱《爱我中华》的环节,及时抒发孩子们心中的热爱中华民族,共祝民族团结的情感,将全课的情感教育推向高潮。

(二)语言搭配感情,刻画逼真情境。

在学生兴趣盎然地感受、描述情境体验、所想所获之时。教师也要身临其境,用机智、恰当的语言,真实的情感与学生交流互动。例如,在说到身边的少数民族有邻居、有同桌时,教师进一步追问了细节:“你们邻里关系融洽吗?”“你没有欺负过你同桌吧?”。这样一来,学生单方面的回答变成了师生之间互动聊天,课堂氛围变得轻松、自然起来。又如,学生学习了“天可汗”的知识后,要齐读柳宗元的诗“文皇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教师带头深情朗读并做动作、手势配合,表现出“万朝来贺”的景象,而学生朗读则更加富有情感,加深了对“天可汗”的印象。

 

历史是是生动的,充满智慧的。历史课堂呼唤真切的体验,理性的思考。在历史教学中,小到一堂课上某个教学细节,大到为了对于学生受益终身的智慧之花的绽放,都需要教师精心准备。情境教学这碗“汤”也需要精心地烹制,细致地调配。作为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对象和场合,因地、因人制宜,使学生渐入佳“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要让学生逐渐把学习历史当作一种愉快的求知增能活动,让学生头脑中闪烁直观图片、场面,穿越历史时空进而乐而忘“境”,从而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   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   李吉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常州市河海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519-85165862 地址: 常州市新北区百川路8号 技术支持:万兆科技 苏ICP备102015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