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纳”特色课程体系构建初探
芦启顺
(江苏省常州市河海中学江苏常州 213022)
【摘要】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拥有了更大的课程自主权,学校课程体系的多样性也得以彰显。常州市河海中学从学校文化建设入手,确立了基于学校“容纳”文化统领下的课程目标,并尝试构建彰显学校育人特色的课程体系,促使学生素质全面提升。
课程(curriculum)一词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而来,意思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的学习和发展轨道,而我国课程改革教育价值观也正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课程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发展方向。2015年底,常州市河海中学制定了首轮三年主动发展规划,在“关怀生命、启迪智慧”这一办学理念的引领下,以践行和弘扬“容纳”文化为主线,进行了新一轮的课程建设探索。一年多来,河海中学从学校文化建设入手,强化顶层设计,关注核心素养,探索构建具有育人特色的课程体系。
一、“容纳”特色课程目标
学校课程建设目标为“立足校本,满足需求,彰显个性,培育精品”,将“品行端正,能力出众,心态阳光,视野开阔”的育人目标有机融入课程建设,与学校“容纳”文化融合,践行办学理念,构建“容纳”课程体系,使学生在课程中获得更优的道德品质,更好的行为改变,更扎实的学力基础,更多的自我实现机会。具体来说,就是在“容纳”校园文化的统领下,将河海学子培养成:明礼崇德、宽容感恩的善良少年;悦纳自我、身心强健的阳光少年;广纳博取、善于探索的乐学少年;情趣高雅、富有个性的魅力少年。
二、“容纳”特色课程构架
我校课程体系是基于“关怀生命,启迪智慧”办学理念下的多元课程架构,我们坚持以人的多元发展、全面发展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为基本途径,对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进行有序而高效地整合,重点构建具有容纳特色的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
课程构架如下:
1.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构建五大领域课程群
课程群是通过对同学科或跨学科的相关课程重新进行设计和整合,以国家课程为核心课程,以知识、方法、问题等逻辑联系为结合点,通过整合、拓展、深化创生出衍生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从而达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目的。围绕公民社会、体育健康、人文素养、科学探究、艺术审美五大领域,分别构建对应课程群,并基于思想品德、体育与健康等国家课程,创生出40门拓展性课程。这40门创生课程分年级开设,并采用选课制度,打破班级的界限,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与个性需求。
五大领域课程群:
课程群名称 |
核心课程 |
创生课程 |
公民社会课程群 |
思想品德 |
公民教育、时事咱谈、生涯规划、 小记者看世界、身边的环保、少年法庭 |
体育健康课程群 |
体育与健康 |
健美操、男排、女排、男篮、女篮 |
人文素养课程群 |
语文 |
经典诵读、赏读《论语》 |
英语 |
英美文化习俗、中西方饮食文化、英语配音 | |
历史 |
常州旅游故事、古董欣赏、寻访龙城历史 | |
地理 |
地理漫谈、人文常州、环游世界、24节气 | |
科学探究课程群 |
数学 |
生活中的数学、数学实验 |
物理 |
生活中的物理、创新科技站 | |
化学 |
Magic(趣味小实验) | |
生物 |
美妙的生物世界、饮食与健康 | |
信息技术 |
微视频制作、编程高手、玩转PS | |
艺术审美课程群 |
音乐 |
歌声飞扬、轻舞飞扬、琴韵悠扬 |
美术 |
硬笔书法、水彩画、创意手工、篆刻 |
课程群的基本形态为1+X结构,如人文素养课程群语文、英语、历史、地理四大国家基础课程构成,这四门基础课程为人文素养课程群中的核心课程。再由每个核心课程创生出两门以上的衍生课程,如由历史课程创生出常州旅游故事、寻访龙城历史、古董欣赏等三门课程。课程群的构建,彰显了学校课程建设“宽容他人,悦纳自我;兼容并包,广纳博取”的理念。
2.校本特色课程建设——构建容纳文化课程群。
在学校课程建设中,最具学校文化代表性的是校本特色课程。它是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和文化内涵而开发出的学校独有的特色课程。我们理想中河海学子有容河海之德,能纳百家之言。为此,学校结合“容纳”精神,在课程体系中重点构建容纳文化课程群。
“容纳”的本质在于包容和悦纳,常州市河海中学融合二十四中教育集团发展优势,实行集团一体化管理,着力提升学生道德素质,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摸索,河海中学依据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不断更新创生课程,完善实施方案,健全评价制度,培育课程文化,使每一位学生都在不断朝着品行正、基础实、能力强、素质优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06):12-15.
[2]王祖亮.从“校本课程”走向“课程校本”[J].课程教学研究,2014(01):11-14.
[3]田间.课程建设: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成都石室中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