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问题的提出
美术课程标准初中学段“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目标为有意图地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空间和明暗等造型元素以及形式原理,选择传统媒介和新媒材,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表达思想与情感。水彩画以透明、流畅、水色交融为特点,水和彩构成了水彩画语言的基础,借助水和彩的相互作用,使画面产生独特的具有活泼的,偶然的,诗一般的艺术效果和情感意境。水彩画是初中生广为喜爱的绘画方式,初中生对水彩画好奇而又陌生。在以往的“造型?表现”学习中学生常用的色彩工具主要有油画棒、彩色铅笔和水粉颜料等,对水彩画工具材料知之甚少。而在初中美术教材“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在静物、人物、风景等教学中多次出现水彩画作品及相关内容,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对水彩画工具材料的实践研究显得尤为急迫且重要。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是为满足21世纪快速变化的社会需要,对美术学科育人目标的再思考。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后所获得的,在具体真实情境中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美术综合能力及品格水平。中国教育部高中课标修订组将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拟定为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从文字表述上来看,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是美术核心素养的五种类别,这五大类别的素养在不同学段的美术教育中都是存在的。美术表现指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视觉形象,进行直观的表达。创意实践指由创新意识主导的思维和行为。初中阶段美术表现和创意实践这两个类别的素养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可以运用水彩这一媒介,主观表达,有新意地呈现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表达和呈现自己的想法,形成一定的空间意识和造型意识。
中国水彩画笔法的发展是在随着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中发展起来的。水彩画传入中国仅150多年的历史,在其后的时间里逐步被中国艺术家们所接受,因其水质材料的特点与我国的传统绘画在用笔上,材质上和审美意识上产生了共鸣,所以能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在笔法的审美特点上也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特别是近二十年以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伴随着许多国画家、油画家、版画家的介入,水彩画在工具材料的多样性上有了很大的改观,出现了材料的丰富多彩。将其他绘画的笔法语言渗透到水彩画创作中,不仅丰富了水彩画的本体语言,而且进一步推动了水彩画的发展。基于这样的水彩画发展基础,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水彩画过程中,直面材料,尊重材料,从材料给人的信息出发建立与绘画的新联系,以表达自己的情感。水彩画工具材料的研究为初中生绘画水平的提高及情感的表达找寻了新的方式。
初中美术教育教学要求教师不断地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美术素养。以教促学,是美术教师不断修炼美术专业基本功的重要方式。由于美术高考的指挥棒使得许多美术教师在水彩画教学方式几乎是空白的。或是在教学中“扬长避短”,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媒介进行教学,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或是在教学中“不求甚解”地敷衍了事。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促进美术教师在水彩画方面专业成长,较深入全面地掌握水彩画工具材料的质感与肌理所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和形式语言。进而在初中美术造型表现教学中结合已有教学经验,高效创新地开展水彩画教学。
2.研究意义
综前所述,水彩画工具材料的开发应用实践在初中阶段“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并未有研究,本课题的实践研究填补了水彩画教学在初中阶段的空白。 通过研究,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运用水彩这一媒介进行美术表现和创意实践,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研究,在初中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进行水彩画工具材料的运用与开发,同时与其他绘画媒材相结合,拓宽学生美术创作方式与思路,创造性地表达情感;通过研究,开发与水彩画相关的美术课程资源,在初中三年的水彩画教学中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形成经验,加以推广。
3.研究价值
理论价值: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旨在培养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我们将在“课标”的指引下,通过师生切实有效的水彩画工具材料的实践研究,获得“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水彩画教学的典型案例,以此关注学生美术表现素养的提高。
美国教育博士加力·D·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中提出促进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是清晰授课、任务导向、多样化教学、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在初中水彩画教学中,强调学习任务的明晰呈现,并制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导向,同时针对每个学习年龄段选择合适的多样化的水彩学习活动,激励学生参与水彩画的体验、观察、探究、创作的过程中,以此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
实践价值:
通过课题研究,引导教师深入学习水彩画教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开发“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水彩画课程内容,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艺术涵养。探索水彩画工具材料开发与应用途径,在美术教学中形成一定的“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课程案例,以供同行借鉴、参考。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美术课程内容中分量最重的一个部分。指运用多种媒材和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逐步形成基本造型能力的学习领域。造型是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但在本学习领域中指运用描绘、雕塑、拓印、拼贴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美术创作活动。表现则是通过多种媒介进行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的过程。
在2011新版的美术课程标准解析中更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表现方法;不仅关注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这给予了学生极大的自由性,在造型与表现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大胆应用各种材料和工具、使用多种艺术技能与技巧。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应当保持学生可贵的好奇心与创造天性,同时还要尽量激发学生对新材料、新工具、新手段的探究欲望。
2.水彩画
水彩画可分广义和狭义两种。这里指的是狭义的水彩画,是利用水作为媒介调和颜料,(大多为透明和半透明的),在特制的纸上进行描绘的一个画种。水彩画作为独立的绘画形式,形成于西方,大家一致公认世界上第一幅水彩画是出自德国画家丢勒之手,但成为独立的画种并兴盛、发展是在英国,至今有三百年的历史,传入中国约百余年。
3.水彩画工具材料
水彩画工具材料指水彩画创作时需要用的工具材料,包括颜料、水,纸张以及其他综合材料等。当前绘画的材料,可以应用到水彩画创作中的工具材料很多,如各种型号、不同质地的水彩笔,中国画毛笔,水彩颜料,丙烯,国画颜料,墨水,铅笔,炭笔,彩色铅笔,钢笔,彩色粉笔,油画棒,马克笔,留白液,以及吸水纸,牙签,喷壶,沙子,海绵,牙刷,梳子,盐,胶水等辅助材料。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仔细分析国外的水彩画教学,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水彩画工具材料的应用研究,情感的表达是建立在对绘画工具的熟练掌握之上的。水彩画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形成一整套完整而又独特的技法,它以其轻快、透明的色彩效果,淋漓酣畅的技法特点而有别于与它同时发展起来的油画及其它画种,并以其特有的审美价值而独立存在。水彩画取得长足发展,始于十八世纪的英国。十八世纪末叶,英国有了专门制造水彩画纸及颜料的工厂,工具材料的改造使画家们如虎添翼,为水彩画成为独立的画种奠定了基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使水彩画成为了独立的画种。二十世纪以来,现代绘画的发展,更进一步地拓宽了水彩画工具材料的领域,人们把各种创新材料都运用到了水彩画创作中。
在德国和日本的小学里,从低年级开始就把水彩颜料作为一种常用的色彩工具让学生体验和创作,水彩色绘画是美术基本常识。在美国的中小学美术教学中,也早已有将水彩颜料与油画棒、木炭条等综合性的材料相结合,水彩绘画材料的使用非常广泛。水彩画作品更多的出现在幼儿绘本、图书插图中。中小学生对水彩画这一画种的视觉效果非常熟悉。
虽然在很多西方美术教学的具体过程中可以看到运用水彩画工具材料的教学形式,中小学生对水彩画工具材料既体现了积极的参与性又表现出非凡的创造性,但在众多的文献资料中难以找到国外美术教学对中小学生学习水彩画的教学体系和教学策略。
2.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水彩画传入中国,有百年历史。近些年,随着水彩画在中国的普及与推广,水彩画工具材料的实践研究在国内很多大学院校逐渐展开。在借鉴西方水彩画工具材料运用的基础上,加上中国人对水的运用的敏感性,以及上千年来中国人对毛笔笔性的理解,使得水彩画工具材料在中国的研究更上一个台阶。尤其是近二十年来,中国水彩画作为当代艺术的一种校新的绘画门类,需要融合、创新、丰富水彩画工具材料与技法形式,需要不断创新,思变,开创中国水彩画的新面貌,让中国水彩画更具时代感和当代性。这需要在基础美术教育中渗透水彩画启蒙教育,逐步了解水彩画工具材料的特性,并有所创新。水彩画工具材料特性的研究在国内部分高校已引导重视,开展了多角度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而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对水彩画工具材料的实践研究基本是个空白,初中美术教学中对水彩画工具材料的研究尚未涉及,在初中学段对水彩画工具材料的实践研究并没有引起重视,形成经验。就常州地区的学校美术教学中,还没有出现专题的水彩画教学或水彩画校本课程,但在目前使用的苏少版教材中,其实每一册“造型·表现”领域里都有水彩画作品的出现,包括其他学科教材中的插图,以及一些知名的绘本作品、热门的动漫作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其实对水彩画的阅读并不陌生,但是严重缺少对水彩画工具材料的尝试体验以及创造性地开发新的水彩工具材料。本课题研究填补了初中生水彩画教学研究的空白。
基础教育中美术教师大学期间大多在油画、国画方面会有所涉及,而水彩画的学习相对薄弱。而长期以来水粉画在中国的普遍推广,中小学色彩教学以及美术高考色彩通常选择水粉作为常用的工具材料进行教学,因此大部分美术教师自身对水彩画也比较陌生,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以促进美术教师对水彩画的掌握与提高,从而更好的服务初中水彩画教学。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假设和重点难点
1.研究目标
(1)通过对国内外及常州各初中美术教学“造型·表现”领域的调查,进行有效的分析,了解水彩画教学以及对水彩工具材料使用情况的现状。
(2)建构“造型·表现”领域水彩画教学的内容体系。
(3)形成“造型·表现”水彩画教学工具材料的使用和开发的教学实践策略。
学生目标:通过研究,探究贴近初中生年龄与身心发展的水彩画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在实践中学习水彩画表现技能与方法,科学地处理材料与技法、题材的关系,积极参与水彩画造型表现活动,体验水彩画创作的乐趣,从而产生对水彩画学习的持久兴趣。
教师目标:通过研究,掌握水彩画工具材料特性,提高水彩画技能水平;实践反思,探索水彩画教学方法,践行水彩画课堂有效教学理念;提高美术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水准。
成果目标:通过研究,记录师生水彩画工具材料探索过程性材料,收集师生水彩画作品,形成作品集;通过研究,形成课堂教学、社团和校本课程中水彩画教学经验,收集相关课件、课堂实录等,总结一套水彩画工具材料探究教学的案例集。建构初中水彩画课堂教学的一般范式;提升水彩画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同时促进师生水彩画教与学素养与品质发展。
2.研究内容
(1)调查中外水彩画教学以及对工具材料使用情况的文献研究
(2)调查常州地区初中水彩画教学的现状研究,包括学生学习水彩画的现状和教师水彩专业素养的现状研究分析。
(3)基于课程标准对初中美术核心素养的要求,提高初中学生运用水彩的传统与现代媒材、水彩表现技术和水彩绘画语言创造视觉形象,进行主观表达,形成一定的空间意识和造型意识。
(4)按主题进行内容体系设计研究,水彩静物、水彩风景、水彩人物等
(5)梳理现有工具材料的使用情况和新工具材料的开发研究。
(6)水彩画课堂教学及学习方式的研究,并逐步形成水彩画教学策略。
(7)中学美术水彩画校本课程的研究。
(8)师生水彩画作品展示的研究。
3.重难点
(1)传统水彩画工具材料的使用和新工具材料的开发研究
(2)形成中学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水彩画教学策略。
4.假设
本课题以新一轮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改革为基础,以学校课程方案建设为依托,以校本化学科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厘定为抓手,以探索水彩画工具材料特性、丰富学习课程为重点,以水彩画工具材料特性研究为突破,寻找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衔接点,全面科学提升中学美术“造型﹒表现”学习成效,拟汇集各种资源开展学习活动的同时,开阔学生艺术创想思路,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提升他们美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素养。将传统水彩工具材料的使用情况和新工具材料的开发使用分门别类梳理成册;形成科学、高效的初中水彩画教学策略;举行师生水彩画册和师生画展并逐步提升展览规模;形成较完整的研究报告;在常州地区乃至省内兄弟学校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五、研究的思路、过程、理论基础与方法
研究思路
在认真界定课题的基础上,进行初中美术“造型﹒表现”教学中水彩画 工具材料开发应用的实践研究。教师从学生现状出发,列出适合各年段“造型﹒表现”教学中水彩画学习主题。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理论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坚持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实证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归结学生在“造型﹒表现”教学中水彩画的案例,开发水彩画校本课程。
2.实施过程
调查准备阶段(2016年10月—2017年5月)
围绕课题,对学生、教师开展调查、分析,撰写课题申报评审书,确定课题研究成员及具体分工,制订课题研究制度。
理论研究阶段(2017年5月—2017年9月)
按照课题研究安排,制订课题研究的具体行动方案,对水彩画课堂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思考,学习借鉴已有经验与相关理论,细化本课题研究目标,组织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集中研讨,确定各研究内容的具体方案及步骤。
前期研究阶段(2017年9月—2018年12月)
制订并不断完善本课题研究的具体行动方案,确定相应的研究策略,重点在水彩画常用工具材料在造型表现教学中的运用以及社团、校本课程等方面开展行动研究工作,边研究边调整,逐步形成可操作的实施策略。积极撰写研究论文,认真总结反思,积累材料,准备迎接课题中期评估工作。
后期研究阶段(2018年12月—2019年10月)
在中期评估的基础上,调整完善研究方式及途径,深入开展水彩画新工具新材料的应用实践研究,突出研究重点,完善研究成果。整理课题研究材料,形成一批新的研究论文、研究心得,及时分类归档,根据研究成果及时总结交流,并做好结题准备工作。
结题推广阶段(2019年10月—2020年6月)
形成课题分析报告,形成水彩画工具材料实践研究的过程性材料,课件、课堂教学实录、案例集、研究论文集等研究成果。组织召开结题研究会,主题沙龙、汇报课、讲座等,积极在市区范围内推广研究成果。
3.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及时了解本课题的研究进程,全面掌握相关信息,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研究导向。
行动研究法:结合初中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学习内容,从学生年龄特征与教师专业素养出发,进行水彩画工具材料的特性研究与技法研究,师生共同参与,及时记录总结,解决水彩画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案例研究法:以不同初中学校的师生、水彩课堂教学作为研究主体,以具体的水彩画课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本课题的价值及实效。
调查法:对课题组成员所在学校的学生学习水彩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当前水彩教学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现状,以及影响水彩教学的诸多因素,为研究本课题提供科学、现实的依据。
经验总结法:结合与本课题相关的实践经验,及时记录,有效反思,提炼总结可行的措施。
六、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本课题通过初中美术造型表现教学中水彩画工具材料的实践研究,以工具材料为切入点,探索当前初中水彩画教学的有效途径,力求改变初中学段水彩画教学的现状,提高学生运用水彩画语言造型表现能力,形成持久兴趣。寻求一条水彩画工具材料应用的水彩画教学策略之路,举一反三,辐射国画、版画、雕塑等初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有效教学策略。同时通过课题研究美术教师水彩画专业水平,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可能的创新之处:本课题建立在学校水彩画社团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以水彩画工具材料为切入点,主要有以下两点创新之处:
本课题在初中学生各学段,都可以开展研究,每册教材都涉及水彩画造型表现内容。可以对水彩画工具材料的实践分学段进行,工具材料由简到繁,造型内容由易到难、技能技巧由常规到创新。通过实践,认识水彩画工具材料的性质、特点、使用技能技巧、使用规则,尝试创新地使用水彩画工具材料作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创造潜能,拓展视野,主动发现工具材料的美感,从而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本课题围绕水彩画开展工具材料的研究,意在通过课题研究,提高美术教师在水彩画这一相对薄弱的专业水平,创作出一批优秀的水彩画作品,开拓视眼,教学相长,与学生共同体验水彩画工具材料的美感,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经验,拓展与影响到其他绘画工具材料的研究成果也将反哺于学校发展,更科学有策略地促进学生培养,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七、研究进度与预期成果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完成时间 | |
阶段成果(限5项) | 水彩画教学调查报告 | 文本 | |
水彩画师生作品集(上) | 作品集 | 2018年12月 | |
水彩画工具材料开发应用的研究(论文几篇、案例几篇) | 论文、案例 | 2018年12月 | |
课题中期汇报 | 研究报告 | 2018年12月 | |
最终成果(限4项,必含研究报告) | 水彩画工具材料开发应用的研究(论文几篇) | 研究报告 | 2020年6月 |
水彩画师生作品集(下) | 作品集 | 2020年6月 | |
水彩画教学案例集 | 案例及录像 | 2020年6月 | |
水彩画工具材料实践研究 (论文几篇、校本课程) | 论文、校本课程 | 2020年6月 |
八、研究基础、参考文献与保障条件
研究基础
研究力量充足,人员经验丰富。有经验丰富的领衔者:组长马郁茜,常州市美术学科带头人,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美术中心组成员;组长车言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美术教研员,常州市美术学科带头人;两位兼有独立研究省市级课题和参与课题研究的经历。组长二十一年的中学美术教学经验是课题正常研究的保证。有合理搭配的研究队伍:本课题组成员集市区优秀美术教师之力,有中学高级教师3人,中学一级教师5人,中学二级教师1人;其中市学科带头人2人,区学科带头人1人。他们美术专业素养高,能够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发挥群体优势。其中多名课题组成员曾经主持或参与多项省、市、区级课题的研究工作,近年有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获奖或发表。积累了大量的相关经验和资源,为本课题研究打下了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前期探索尝试,初步积累经验。本课题的预案围绕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紧扣美术课程标准与教材,前期在水彩画工具材料方面通过两年的社团教学,已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从2014年3月开始,就已经展开了相关方面的预研究。在立题前组织专题学习,开设相关研究课,进行水彩画现状调查,其间,检索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制订了专题学习的行动计划,教师的水彩画教学案例和相关论文,社团学生成果也在各项活动和比赛中获得佳绩。从而为下阶段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意识,教师们对于该课题有了较为深层次地认识,也乐于参与课题研究。
已取得的相关研究论文有:
《学科关键能力监测——初中美术欣赏能力监测研究》 《上海教育科研》 (2015年)
《例谈彩色水笔在“设计应用”教学中的技法特性》 《课程与教学(二)》(2015年)
《笔尽其用——以<花的变化>一课为例》 常州市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一等奖(2015年)
《“看”声音和“听”色彩》 常州市年会论文一等奖(2013年 )《画刊学校艺术教育》、《课程与教学》(2014年)
《发挥教研职能 促进教师发展》 《画刊.学校艺术教育》 (2014年)
发挥团队优势,保障课题研究。本课题组成员来自本市实力强的几所初中学校,有公办中学也有民办名校,有城市中学也有乡镇中学,为本课题实现各具代表性的研究对象。本课题有经验丰富的专家级教师,也有水彩专业的年轻的生力军。在市美术教研员的带领下凝聚了全市美术教研团队合力,充分发挥市美术优质资源及名师优势,将市美术教研活动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整合各区学校网络、图书等资源,为课题研究拓展资料查询渠道。学校还将积极邀请名师专家参与研究指导,力求为提高课题的研究质量、满足教师研究的需要提供充分和必要的条件。
2.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肖亚平.《材料与工具的魅力——图说水彩画技法102例》[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6.
[3]车言宁,何白云. 《中小学美术课程范式与实施策略》[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4]马郁茜撰写《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中小学美术》第三章“造型·表现”内容,为实践“造型·表现”课型,充好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5] 尹少淳.《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围绕核心素养的思考》[J]. 教育导刊,2015.
[6] 主持人撰写《例谈彩色水笔在“设计应用”教学中的技法特性》在《课程与教学(二)》(2015年 )发表,为本课题的创生了理论
[7] 永山裕子[日].《永山裕子的水彩课: 重新开始学水彩》[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8] 永山裕子[日].《永山裕子的水彩课: 叠色渲染技法》[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9] 永山裕子[日].《永山裕子的水彩画Ⅰ 回首:透明水彩》[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10] 李水成,曾毅.《水彩画技法语言教学》[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3.保障条件
人力保障。依托常州市美术教研这一平台,本课题组与专家建立长期合作互动关系。同时成立课题实施团队,重点配置由学科带头人等骨干力量任课题成员,尽可能多地提供培训或展示机会。
财力保障。学校设立专门的资金,确保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的物资采购、环境改造、材料准备等,设立专项经费。
时间保障。学校进行学科教学内容的基础与拓展的研究,进行课时与师资弹性化安排试点,对于课题研究予以校内时间的保障。
4.经费、时间分配
序号 | 经费开支科目 | 金额(元) | 序号 | 经费开支科目 | 金额(元) | |||
1 | 资料费 | 1000元 | 7 | 专家咨询费 | 2000元 | |||
2 | 数据采集费 | 0元 | 8 | 劳务费 | 0元 | |||
3 | 差旅费 | 5000元 | 9 | 印刷费 | 1000元 | |||
4 | 会议费 | 2000元 | 10 | 管理费 | 300元 | |||
5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0元 | 11 | 其他 | 700元 | |||
6 | 设备费 | 0元 | 合计 | 10000元 | ||||
年度预算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
1000元 | 3000元 | 3000元 | 3000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