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深度学习的“容·智”课堂三年发展规划
一、指向深度学习的“容·智”课堂改革背景
1.结合“双减”政策,促进教学理念迭代
为确保“双减”政策深入落地、走向纵深,学校精准把握热点、难点问题,整合优秀资源、教科研力量,提炼出“指向深度学习的‘容·智’课堂实践研究”课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2.借“新课标”落地,促进教学实践升级
义务教育的新课标强调以核心素养为纲,强化培养创新人格、引导变革学习方式、以评价促发展。学校立足新课标激发的教学新变革,鼓励教师坚持素养导向,推进综合学习,在教学中积极探究深度学习与“容•智”课堂的融合点,进一步加强改变学习方式的研究,增强内驱力。
3.促学校转型,进行全学段、全学科模式构建
近年来,我校面临九年一贯的跨越转型,在新一轮三年发展规划的目标导引下,要求学校立足课堂转型、建构高效课堂。因此,学校进一步构建“容•智”课堂体系,形成全学段、全学科的教学模式,以具有校本特色的高效课堂建构引领我校转型走向适宜当下时代特征与要求的创新发展道路。
二、指向深度学习的“容·智”课堂三年发展规划目标
1.积极探索“双减”背景下“容·智”课堂的深入研究和示范推广,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2.在“容·智”课堂中实现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形成“三环六步”的“容•智”课堂范式,实现“容·智”课堂的深度学习要求。
3.同时构建符合“容•智”课堂标准的课堂评价,在“容·智”课堂中让“双减”真正落地见效。
三、主要措施
1. 新理念——“三环六步”的“容·智”课堂模式
为了进一步促进“双减”落地 ,我校将进一步推进“容·智”课堂的新模式,也就是“三环六步”的模型,要求在容疑能动学中做好“材料引学”和“自主质疑”,在容理深化学中做好“多维促进”和“提炼生成”,在容新深度学中做好“变易运用”和“创新转化”。
(1)建立学科模型。虽然“三环六步”理念已经形成,但是这种范式真正建立起来,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学科规律,形成学科共识,需要以教研组为单位,在“三环六步”范式的基础上,加入学科特色,通过创设各学科的真实情境,整合意义连接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批判建构、积极体验,探索适用于不同学科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师有效教学的能力,激发学生更高水平思维,从而真正实现课堂的提质增效,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2)研究实施路径。实施路径主要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入手。教的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各科学习特点,设置不同层次的活动体验和任务驱动,提炼“容•智”课堂学科构成要素;学的方面,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参与、质疑探究的过程,改变传统学习理念、方式、行为,充分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在教与学的“相互联动”中打造动态、生长的“容•智”课堂,促进课堂转型。
(3)形成典型案例。各学科组、各年级组探索学科规律,寻找学情共识,可以实行“开放式、流动式”听课,推行“巡课”机制,进一步加强“‘加’‘减’在行动”、“容·智”课堂案例研究,根据不同学生、不同学情,分学科、分学段具体打造指向深度学习的“容•智”课堂课型案例。
(4)构建评价体系。从学生层面可以形成各学科的《“容•智”课堂评价手册》,学生自选喜欢的课堂,将自己参与、体验、总结的全过程都在手册上记录,形成个人“成长档案”;从教师层面研制“容·智”课堂评价表,开展“容·智”论坛等,制订符合本年级、本课型的评价维度,坚持持续评价和有效评价,有目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2. 高目标——“深度学习”的“容·智”课堂要求
我校的“容·智”课堂要求指向深度学习,要求课堂成为学习环境的创设工具、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工具、知识建构的协同工具、情感体验的激励工具,从而提高教师有效教学的能力,激发学生更高水平思维。
(1)“情境化”设计,构建深度学习环境。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学环境与媒介、教学策略与学科教学等多重关系。首先教师要选择情境内容,用经验承载知识;其次教可以搭建情境模块,在情境模块内对学科知识进行弹性化处理,同时可以融合情境的问题驱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从而在学习情境的创设中,为学生构建深度学习环境。
(2)“台阶化”层级,体现深度学习过程。“容·智”课堂要求在学习情境的创设中,教师用深度问题引领学生从恰当提问到有效追问,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活动的引导中,通过对材料的深度加工,让学生在深度理解中全面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高阶思维;在学习能力的培养中,让学生从主动参与到自主建构,学会迁移运用,培养创新能力。这一系列“容·智”课型范式的构建过程,呈一种“台阶化”的学习过程。要求老师让学生从浅层学习出发,强调批判性思维,注重知识迁移,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最终走向深度学习。
(3)“项目化”活动,营造深度学习体验。“容·智”课堂可以由教师设计一个项目主题,学生提出有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的问题,并在若干问题中选择和确定一个好的问题,然后再把这个好问题转化成一系列驱动性的问题,真正考验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学校可以通过项目化学习推进“容·智”课堂改革,以“项目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双减”落地。
(4)“融合式”创新,促进深度学习推广。这种“融合”,首先可以打破学科界限,为让学生学会用综合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置于更广阔的空间。其次可以打破学段界限,变革教研组工作机制,建立中小学一以贯通的教研机制。开展各类校内全学段参与的常规学业能力比赛活动、学科竞赛或展评活动,实现“全学段”的深度学习。第三可以打破媒介的界限,推进教学线上线下融合,创设有利于个性化学习的开放式、泛在化学习环境,形成课堂内外联动、虚实空间融合、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教育教学新常态。
3. 巧设计——“校本特色”的“容·智”作业管理
深化作业研究,强化作业管理,是“双减”政策要求之下,“容·智”课堂改革的重要一环。学将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骨干教师把作业管理按要求纳入教研体系,围绕作业问题开展专项研究,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教科研“微项目”,可以有如下特征:
(1)“校本化”:优化设计流程。开发符合校情、学情的《河海作业管理指南》、《河海校本作业》,设计出符合各个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定期开展作业内涵、性质和功能的学习研究,聚焦创新作业设计研究,丰富作业类型,创新作业形式,让每个孩子都能“看见自己”。
(2)“主题式”:丰富作业内容。开展主题式作业的设计,探索主题引领下的整体作业设计,分阶段分层次设置对应的基础类、项目类、实践类等作业,体现分层分类、实践性、综合性等,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比如思维导图、观点报告、群文阅读、科学小制作、戏剧表演等丰富的形式,都可以在这过程中让我们看到基于不同年级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升级。
(3)“任务单”:强化作业管理。这种“任务单”,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后程为学生设计综合运用或展示汇报任务,让学生在学习后进行成果分享,在过程中强化反馈环节,了解学生习得。另一方面也可以由学校设计给教师,让他们依托任务研究聚焦作业设计真实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教师进行主题式、系列化、进阶性研究。
四、“容·智”课堂改革年度计划
2021.9-2022.8 | 2022.9—2023.8 | 2023.9—2024.8 | |
“容·智”课堂改革 | 1.有序推进“容·智”课堂改革项目建设,形成各学科的“容·智”课堂模式。实现校内“容·智”课堂的展示与分享。 2.形成“容·智论坛”,研究全学科、全学段“容·智”课堂的改革方向,深化全学段深度学习,完善课堂观察评价表,整理优秀课例。 3.开发符合校情、学情的《河海校本作业》,设计出符合各个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作业,落实好双减工作,进一步评价“容·智”课堂。 4.各学科青年教师基本功、评优课、信息化能手比赛等争取在区内成绩名列前茅;
| 1.深入推进“容·智”课堂改革项目建设,进一步实行“‘加’‘减’在行动”“容·智”课堂案例研究活动。每学年至少组织开展2-3次区级研讨活动。 2.逐步变革教研组工作机制,建立中小学一以贯通的教研机制,有利于小学与初中教学的衔接研究、课程实施的一体化研究。 3.“容·智”论坛讨论进一步深化,形成各学科的《“容•智”课堂评价手册》,形成个人“成长档案”。 4..争取在各级各类教师比赛中获的更多的一二等奖;
| 1.“容·智”课堂改革有相应成果,在区域内进行辐射,成为市区级优秀教学模式的典范。 2.形成各学科“容•智”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的研究成果,整理精品课例、论文等,形成《“容•智”课堂教学实施成果汇编》。 3.落实好双减工作,形成学校特色作业、课堂,积累河海经验并推广。 4.教师在各类基本功、评优课比赛中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