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与数学容智课堂教学评价学习心得
钱程
一、对传统教学评价的反思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过分偏重知识的记忆和考试选拔的功能,而忽视了对非智力因素,如:态度、方法、能力的评价,导致评价的目的、主体、对象、方法、结果及其解释,均被不同程度的扭曲,形成了片面、绝对的滞后评价观,这样的评价方式存在的主要弊端有:
评价主体的缺失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呈现的集权化特点,教育教学评价主要掌控在教育行政部门手中,评价的权威性往往以学校的领导或教师的“基调”为准,而评价指标、评价过程、评价结果的不透明性往往严重影响了评价的合理性和公平性,这样既压抑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报负,也削弱了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样就很难在以后的学习中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
评价过程的偏差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观念造成教师过分关注学生学习的最终结果,注重考察学生在某一时间点上是否达到评价标准的要求,而对学习结果的形成过程,主体参与、学生个性发展、创新意识的培养漠不关心,,这种终结性评价导致学生千方百计只是为了迎合老师的方法和观点而放弃了脚踏实地的努力,从而磨灭了自己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评价指向的误导 传统的教学评价都是单向的——政府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 。评价者以自我为中心,以绝对裁判者的身份评判被评价者,主观色彩过浓,往往会使评价难以获得客观的信息,从而造成评价主题与评价课题之间的严重对立。传统的教学评价内容、标准单一、片面强调学生的成绩与升学率,由于获得成功或在各种选拔中占据优势的被评价者十分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大部分被评价者的积极性,其实,学生的成绩或升学率是由学校、家庭、社会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这种打击一大片的做法是不恰当,也是不公平的。
总之,传统的教学评价因为存在的种种弊端制约了它往往只注重评价对象的层次等第和前后顺序,而评价对象与评价的绝对标准之间的一致程度以及评价对象与自身过去不同阶段对比的评价却被无情忽视,显然这种评价体制已经不适合目前的新形式。
二、“容·智”课堂下的教学评价的展望
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发展,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并强调课程综合内容的生活化,教学的活动化,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要关注学生教学学习的水平,关注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根据这一理念,课堂教学评价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促进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最终目的。建立多元化、多样性且能促进师生发展,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
首先,教学评价要突出发展性 最早的评价理念是要判断和鉴别评价对象在知识掌握与运用、情感体验与发展、行为倾向与能力等方面是否达到某种社会规定的水平和程度。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体现这一点,要把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目标。因此,教堂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变化发展的过程,把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充分尊重和激发学生积极追求、反思、改进和实现自我需要的方式和内容,把评价对象的特长、进步、成就或缺陷作为重点,引导被评价者改变不良的教育教学的理念和行为,不断促进评价对象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激励评价对象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最终走向成功。
其次,教学评价应强调参与性 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成为教学评价中的主体,而不应让学生成为被审视被裁决的客体,要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意义与价值,鼓励教师与学生和谐沟通和互相尊重,注重师生的自我评价与反思,让他们主动而又热情地投入到评价过程中来。只有教师和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评价的全过程,才能收到评价的最好效果。
第三,教学评价应体现动态性 任何事物都必然经历一个渐进发展,逐步成熟地过程,因此,教学评价也应被理解成一项连续、系统的活动,“最有用的评价应该提供反馈信息”,要让被评价者了解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同时向他们传递明确的改进信息,促进评价对象能力的发展与水平的提高。
第四,教学评价应重视学生的差异性 教学不仅要考虑学生必须达到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和标准,而且应根据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条件的特点,充分理解并尊重学生的能力特长,发展目标、发展速度、发展方式等各方面的差异性,并向统一的方向努力学习、自主发展与自我提高。
第五,教学评价要具备可接受性 在评价的全过程中,评价者要在平等互动的气氛中与评价对象一起沟通协商,明确评价的目的,制定评价计划,收集评价信息,讨论评价结果,以保证评价结果最大限度 地被评价对象接受和认同,并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引导正确的方向。
构建容智课堂下的数学教堂评价体系,能够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减轻学生心理负担,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更好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智力技能并开拓学生的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志义.注重课堂评价 促进全面发展[J].<<课程标准>>学习与交流,2006,4:32-33
[2]行高民.容智课堂视野下的数学评价模型初探[J].长治学院学报,2005,22(4):67-69
[3]陈青青.数学教育中评价学生的研究[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5,(3):57-58
[4]赵小芳.学生是评价的主体[J].中国科技信息,2005(21):204-206
[5]Middleeton J A.GoepfertP.数学教学的创新策略:课程改革标准实施[M].伍新春,张洁,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