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启泉《深度学习》一书读书笔记
马郁茜
这个高温的暑假,吹着空调看看书,不失为惬意的选择。花了几天零散时间读完了钟启泉的《深度学习》。在此之前也听过其他专家的有关深度学习的讲座,读完本书,对深度学习又有了新的理解,收获良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如果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那它就能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和富有吸引力的事情。”这句话也适合用在我身上。以为读《深度学习》这本书会很无聊。看完才发现,本书条理清晰,环环相扣,读起来并不费劲。
到底什么是“深度学习”呢?钟教授分九部分进行阐述:核心素养与深度学习;“深度学习”的概念;认知发展与深度学习;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深度学习:超越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深度学习:“对话指导”与“反思指导”;深度学习视域下的课外作业;深度学习视域下的教育评价;深度学习与学习责任转移模型。我重点研读了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这一章节。下面就对这章节的研读谈一点感受。
“深度学习”指向“知识运用的探究”。这意味着“学习”的概念拓展为从“知识意义的学习”走向基于知识运用的“知识功能的学习”。研读完本章节,理解了三个关键词:“主体性”、“对话性”、“协同性”。
钟教授首先强调了深度学习的基本原理: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学习的社会性;情感对学习的重要性;求得所有学生的发展; 灵活运用学习的评价;理解关系性与“水平性链接”的能力。深度学习设计强调学生学习的设计,本质上是一种建构主义的学习设计,它由六个要素——情境、协同、支架、任务、展示、反思构成。问题的选择特别关注以下四个角度:问题选择、教师角色、学习目标和学习评价。接下来钟教授具体辛阐述了深度学习与教学架构。钟教授用五个穴位来形容,让我印象深刻。穴位一是目的与目标的明确化,这是回答“教什么”的基本方向。穴位二是教材·学习课题的设计,阐述了教材与课题、教材如何使用的问题。穴位三是组织学习的流程与场的结构,钟教授用了“创造教学的高潮”一词,感觉很新鲜又很到位,教学阶段分为“导入—展开—终结”三个阶段,不过我觉得“终结”可以用“总结”一词更合理。穴位四是发挥教师的教学技艺,比如讲解、提问、指令、提示以及非语言性的沟通等等。所谓的教学技艺我觉得是教师与学生相互沟通、对话的能力。空位五是评价,这是我这门美术学科最困难的穴位。因为学科的特殊性,所以看了仍然很茫然。本章节的第三部分,钟教授阐述了深度学习的单元设计与授课类型。三种授课类型应该以第二种知识理解型为始,向学科素养型转型。第四部分重点阐述了以对话为中心的设计。钟教授明确指出了深度学习是以学习者的对话为中心的教学。也就是说对话在学科素养型授课类型中的重要性。这是我需要重点学习与关注的。
本书我重点研读了钟教授关于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这一章节,因为与我的课堂教学直接相关,也是践行“容·智”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两个关键词:单元教学与对话。在暑假研读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基础上,先读了李力加的《美术课为什么要这样上——指向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后研读钟教授的《深度学习》一书,感觉理解更深刻了。本书是从理论层面,高位阐述了关于深度学习的相关理论与见解,对每个学科都有指导意义,但一线的老师要能够从中获取些教学方面的营养,还需要结合本学科进行不断的实践,并结合本学科的特点进行设计与变通,才会对钟教授的深度学习有所体悟。本学期是个很好的开始,新课程标准、学校“容·智”课题的深入展开以及新教材的使用,都给我们每个老师有了新的机会与挑战。我的理解是“深度学习”的关键点、落脚点都在课堂,无论是单元主题、学习目标,还是对话式学习活动、素养型课堂等,都要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从实践中不断得到改进的方法,不断完善,才能做到对深度学习的践行与变革。
假期虽长,但还是有很多书没看完,即将开学,很期待开学后老师们一起共同研讨,深入开展“容·智”课堂这一课题的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