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心得体会】新课标指引下的道德与法治“容·智”课堂之高阶思维培养
发布时间:2022-08-3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芦启顺

新课标指引下的道德与法治“容·”课堂之高阶思维培养

李锁芳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发布至今,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仍处于探索阶段。对有些思政教师来说,新课标的精髓仍然游离于教学预设之外,课堂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知识性教学和技巧性、机械性、条件反射性的重复训练充斥课堂,“满堂灌”“满堂问”等填鸭式教学在一些教师的课堂上仍然存在。要改变这种现象,除了组织教师参加新课标培训、研讨、展示外,关键在于要把高阶思维渗透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现高阶思维与学科课程知识、教学情境、问题探究以及学生活动的深度融合,以高阶思维设计议题、整合内容、创设情境、驱动问题以及探究活动,实现从学科课程知识向学科关键能力及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化。

·智课堂则强调深度学习,强化高阶思维培养。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在道德与法治的·智课堂中开展高阶思维培养,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让高阶思维走进课堂,在研究学情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积极因素,创造条件开展培养高阶思维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一、高阶思维的释义

高阶思维是相对低阶思维而言,是比低阶思维更为高级、高层的思维模式。

低阶思维包括记忆、理解、应用等思维模式,具有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分析、评价和创造则属于高阶思维模式。可见,高阶思维与低阶思维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创造性、批判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创新和思辨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指出,本课程内容涉及道德、心理、法律和国情,具有综合性。这要求我们的教学与评价既要体现内容的广泛性,又要关注问题的复杂性;既要多维度观察对象,又要多途径进行探究。教师应力求凭借相关情境的创设,提供综合的视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显然,面对结构化课程、挑战性情境、驱动性问题、体验性活动以及商榷性评价,低阶思维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无能为力。只有依靠高阶思维才可以在具有挑战性的复杂情境和具有驱动性的两难问题的探究中促进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首先,新课标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渗透高阶思维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需要。低阶思维更多是知识性学习,高阶思维是更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活动,当高阶思维指向进行有深度、有难度、有高度的学习时,我们的教学活动就应当上升到高阶思维阶段。高阶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维品质也有助于学生深人学习、深人探索。

二、提升高阶思维的路径

1.提升高阶思维需要选择真实的挑战性情境。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将情境的选择在难易程度.上分为简单情境、--般情境、复杂情境和具有挑战性的复杂情境,将情境选择的要求分为真实情境和辨析性情境。那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究竟要求我们选择和设计怎样的情境?是不是越复杂越好,越有挑战性越好呢?答案是否定的。既然课堂教学思维在等级上有高阶思维与低阶思维之分,那么在情境难

易程度的选择上就需要注意与课堂教学思维等级要求的匹配度,即简单情境.一般情境相对应的是低阶思维,复杂情境、具有挑战性的复杂情境应该对应高阶思维。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使用的情境应该是真实的情境,不该是虚构的、臆造的情境。既然高阶思维要求与复杂情境。

2.提升高阶思维需要设计思辨的驱动性问题。

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在问题设置上有两个层次,即议题和探究性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把学科课程的核心知识转化为议题,并在议题的引领下通过具体的问题开展探究活动。议题与问题的关系应该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一个议题下可以设定多个问题,每个问题都是以议题为核心,围绕议题展开。其次,我们需要依据学科课程的重难点设计出带有驱动性的问题。新课标指出,设计的问题可以带有思辨性、争议性、两难性,学生结合真实的、富有挑战性的复杂情境,既可以体现出真实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开启高阶思维模式。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河海实验学校  苏ICP备10201501号-3
    电话:0519-85165862   地址: 常州市新北区百川路8号
    技术支持: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